盛夏7月,綠滿大地,特色產業、遍布山邊,菌棒漾鮮、木耳溢香。
10日上午,記者來到寶山區七星鎮新村和紅旗街道辦事處兩處木耳產業示范基地,切身感受這個區結合實際、借助優勢發展“黑色經濟”促進精準扶貧和經濟轉型的喜人成果。
走進七星鎮新村的袋裝木耳產業示范基地,映入眼簾的是望不到邊、整齊排列的一行行木耳菌棒,長在上面的一個個“小耳朵”猶如活潑可愛的“小精靈”,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現場,記者見到了區里請來的技術顧問——牡丹江東寧市袋裝木耳栽培專家程普江老師,他正一邊仔細查看木耳生長狀況;一邊指導種植戶進行采摘。
見到記者,程普江從袋子里捧起一把黑油油的新耳說道,這種地擺木耳也叫做袋裝地栽木耳,主要以木屑、秸稈為原料,每袋裝0.5千克干料,經過滅菌、接種、養菌后,菌棒直接擺在山邊或者空閑地,澆水養護就可出耳。
栽培黑木耳投資少、風險小,只要精心管理,就能旱澇保收。程普江介紹,摘下的木耳要在烈日下曬三兩天,干透了才能裝袋出賣。地栽木耳肉厚,朵大小適中,食之口感滑潤細膩,無任何污染,屬純綠色保健食品。
一個個小菌棒、一朵朵小木耳,看著挺好看,真能創造大效益?記者帶著疑問與七星鎮鎮長潘濤聊了起來。
潘濤告訴記者,為積極響應區委號召,七星鎮把發展木耳產業列為全鎮今年的重點工作,在新村山邊建立了50畝木耳生產示范基地,由政府出資修建兩眼機井、架設兩座變壓器,用于服務基地建設。同時實施扶持木耳產業優惠政策,聘請技術專家,為全鎮發展木耳經濟,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撐。
為引導群眾從事袋裝木耳栽培,在外出學習木耳種植技術和優秀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建立木耳微信群,向有種植意向的農民宣傳木耳種植政策;加強技術服務和指導,印發技術規范,提高農戶科學種植水平。
基地建了、投資種了,能賺多少錢?潘濤掰著手指頭和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七星鎮鼓勵扶持12個木耳種植戶發展地栽袋裝木耳50萬棒,其中新村35萬棒,山里的前進、華新、楊木崗、上游4個村合計15萬棒。現在菌棒已完成分床開始出耳,二茬木耳正在采摘、晾曬中。
今年木耳前景好、價格高,木耳全年可產5~6次,每棒出1.2兩干貨,凈利可在1.2元左右。預計總產量可達6萬斤,估算銷售額在180萬元。潘濤表示,今后鎮里將適時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并統一打造寶山小園品牌,通過包裝增值,利用實體店和互聯網進行線上線下聯動銷售。
在寶山區紅旗街道辦事處寶誠黑木耳產業示范基地,記者看到種植戶雇來的五六名幫工正在緊張地為木耳菌棒澆水養護,對長成的木耳進行采摘和晾曬。
基地負責人陳莫介紹說,從去年10月份開始興建場地,今年4月份購買菌棒,6月末開始分床,7月3日進行采摘、晾曬,2.8公頃場地共擺放20萬菌棒,收貨后可實現利潤近25萬元。
陳莫感激地說,木耳基地的發展壯大要特別感謝區里的扶持幫助,除了給予政策支持外,還幫助聘請農業專家,現場培訓傳授先進技術,使自己實現了科學栽培木耳。
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他下一步打算再投資建一處木耳菌包廠,將廢舊的菌棒重新加工制作成新菌棒,這樣的話每棒可節約資金0.12元,通過降低成本來實現增收。
“以前在礦上下井,雖然工資稍高了一點,可工作太危險了。現在小煤礦關閉了,我來到木耳示范基地幫工,每天在陽光下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干起活來心情特別舒暢。以后我也要學習技術,自己栽培木耳當老板。”在寶誠黑木耳產業基地打工幫忙的程顯國感慨地說。
今年,寶山區委、區政府把發展“黑色經濟”當作精準扶貧和轉型發展的重頭戲,提出了強力打好袋裝木耳產業攻堅戰的戰略部署,引進東寧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建設區鎮村三級園區。
寶山區主管農業的副區長陳鳳志介紹說,區政府在年初出臺了相關政策,扶持種植大戶投資建設木耳示范基地,并做好修路、架電、噴灌等先期配套設施。同時組織七星鎮各村農民代表和欲投資企業負責人遠赴牡丹江東寧市實地參觀考察木耳產業發展情況,通過舉辦培訓班、現場觀摩會、技術講座、媒體宣傳等多種形式,在全區推廣普及地栽木耳種植技術。
同時,聘請技術專家來區作專業指導和培訓種植戶,通過提供幫助選址、栽培指導、采購菌棒、市場銷售等從種到管到收再到銷的一系列全方位服務,引導扶持雙礦轉崗職工和農村群眾從事木耳栽培,目前基地的菌農已熟練掌握了木耳的全部生產流程。
區木耳產業辦同志告訴記者,目前寶山區七星鎮和各街道辦事處,以及轄區森工、農墾等地紛紛利用閑置土地發展地栽木耳產業,全區已形成6個較大規模的木耳示范基地,共發展木耳菌棒230萬棒。
據悉,在區委、區政府的積極努力爭取下,省市農開辦為寶山木耳產業發展提供匹配專項資金2000萬,同時基地企業自籌資金2000萬,計劃累計投入4000萬元資金用于興建先進配套的菌棒廠和300棟標準化袋裝木耳種植大棚,鼓勵吸引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和雙礦轉崗職工、小煤礦關閉后閑置人員,及無業待業人員依靠栽培木耳,實現就業、創業。
“下一步,區委區政府將著力把培育木耳黑色經濟作為精準扶貧和轉型發展的‘靶心’和‘法寶’,在6大木耳產業示范基地的成功基礎上陸續在全區更大范圍推廣,形成點上帶動、全面開花,結合實際使更多人依靠木耳產業精準脫貧、發家致富。”寶山區委書記劉志強的話語里充滿決心和信心。
記者手記:
轉型發展 “木耳生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在煤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專項整治的大趨勢下,寶山轄區雙礦轉崗職工和小煤礦整治整合后富余人員呈現日益增多的趨勢,給東北老煤炭工業基地寶山區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在新常態下,如何尋找新的出路、如何推進精準扶貧、如何創新轉型發展、如何實現和諧穩定等等這些新課題,給區委、區政府一班人帶來了新的思考。
讓“黑色經濟”成為最有“錢途”的強區富民產業。正視現狀,找準思路,寶山區委、區政府結合實際,緊緊圍繞“一個重頭,兩個拳頭”發展戰略,把木耳栽培和烏驢養殖項目當作“一號工程”來抓,積極為雙礦轉崗職工、無業人員和農村群眾、社區居民開辟切實可行的就業創業新門路。
轉型發展,“木耳生金”。寶山區瞄準“小耳朵” 、緊盯“大市場”,充分利用好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加快從地下挖掘開采煤炭經濟轉型到地上養殖烏驢、栽培木耳等優勢產業,使傳統煤炭生產“一枝獨秀”變為綠色新興產業“百花爭艷”。
中日信息服務產業懇談會將在濟舉行
東麗區舉辦“咬秋”活動體驗民俗
高州市紀委監委整治扶貧領域腐敗處分11人
仲愷區:47重點項目力爭年度投資137億
明溪縣“三加快”推動產業發展
“小耳朵” 長成 “大氣候”——寶山區木耳產業示范基地見聞錄
微電影《百集成語故事》走進南豐景點拍攝
濰日高速全線貫通預計10月份通車
咸陽市舉辦“婦女兒童暖心屋”啟動儀式
我市開展“黨員義工日”和三月“社區志愿服務集中行動日”活動
阜陽市重點項目建設實現“雙過半”
灌南縣深入推進“互聯網+智慧養老”
我市推進敬老院規范化建設 1560名五保老人安享晚年
“夢馬”開跑
我市深化國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成效突出
市政府召開荊州華強方特項目建設推進協調會
市國稅局多措并舉加強業務培訓提升“一廳通辦”質效
禹王臺區干群掀起植樹高潮
我省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 明年每個鄉鎮至少建成2至3處綠色殯葬設施
第二中學:謳歌偉大事業 展現青春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