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這是中國人的美德,也是立世之本。一直以來,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以弘揚忠孝文化為切入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升“興文化”的供給質量。
昨天,我們來到通州區忠孝文化園。一群中小學生正在誦讀經典,做最后的彩排,準備迎接今天的“忠孝文化園建設匯報會”和全省“弘揚忠孝文化、聚焦‘精忠報國’、培育時代新人” 主題座談會的召開。
忠孝文化園,從開園到不斷豐富內容,已經走過十個春秋,成為南通地區一張推進國防教育、傳播愛國主義精神、建設道德風尚高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亮麗名片。
建忠孝園,興文化有基地
穿過以“名家書忠孝”為內容的文化走廊,行走在24尊“忠”和24尊“孝”故事石刻之間……漫步忠孝文化園,每個景點,都打上了“忠孝”的烙印,形象地闡述了“忠孝文化”的魅力所在。
早在20年前,還在福建擔任省軍區政委的陸鳳彬少將就萌生了為家鄉辦點實事的意向。作為從小經歷忠孝文化教育與熏陶的一名軍人,一直在尋求一種傳承忠孝文化的新方式和新載體。
2005年4月,陸鳳彬考慮在老家通州區東社鎮香臺村建設忠孝文化園,通過走訪各地名勝古跡,確定了明末清初江南園林的建筑風格,邀請上海同濟大學專家做設計。為收集國內百名將軍的墨寶,他和夫人一家一家登門拜訪。曾思玉老將軍90多歲了,聽說來意后,用抖得厲害的手,寫下了:“吃飯要知農民苦,穿絲應記養蠶人”的墨寶。就這樣,陸鳳彬共收集了247幅以忠孝為主題的書法作品,其中將軍作品162幅。
2008年11月,歷時三年建設,全國唯一一座忠孝主題公園一期工程順利建成開園。陸鳳彬捐獻了珍藏的955枚毛澤東像、43方歷代名硯,以及奇石、瓷像等珍品。
2010年2月,通州啟動忠孝文化園擴建規劃。目前,已在實施四期工程。二期以旅游、會務配套為主,創成國家3a級旅游風景區;三期建孔子石雕像,高32米,創全國之最;四期總投資3.1億元,其中項目建設投資1億多元,各種藏品價值逾2億元。
2013年,通州區忠孝文化園管理辦公室成立。目前,已承辦“中華文化(南通)論壇”、忠孝廉文化書畫作品展等活動近百場。忠孝文化園被確定為南通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通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辦公室副主任吳衛軍說,10年來,忠孝文化園一直免費對外開放,到訪人次超過60萬。
10年的發展,忠孝文化園已經成為弘揚中華傳統精髓、傳承忠孝文化的平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蒙曼參觀后說:“忠孝文化是支撐中國走向輝煌的源頭,忠孝文化園以陸將軍的優良家風為依托,以廣大群眾的參與為基礎,弘揚忠孝文化理念,對整個華人世界具有輻射作用。”
樹忠孝人,興文化有標桿
忠孝人建忠孝園,忠孝園育忠孝人。陸鳳彬將軍的人生就是一部忠孝故事書。
當年,他母親冒著生命危險,掩護共產黨干部。陸鳳彬將軍從小接受母親忠孝文化的熏陶,19歲從軍,從士兵至將軍,一路走來,無不體現優秀傳統文化對將軍的影響。他入伍后,勤學苦練,年年被評為五好戰士,部隊發的津貼,舍不得花,寄給母親貼補家用。陸鳳彬奔向軍營、忠于祖國的思想,影響了他整個家族。自他入伍之后,陸家子弟先后有30多人從軍。
在離忠孝文化園不遠的苴西村,有一位叫季雪蘭的老人。當年,在地主民團武裝“白龍黨”的追緝下,她與父母巧妙地幫助中共南通縣委委員劉瑞龍擺脫險境。事后,“白龍黨”一把火燒掉了季雪蘭家五間草房,劉瑞龍給了他家三塊銀元。這三塊銀元季雪蘭一直舍不得用,直到去世前,交給劉瑞龍的大女兒劉延淮,其中一枚存放在新四軍紀念館。劉瑞龍,紅十四軍創始人之一,曾任農業部副部長。三塊銀元的故事,見證了忠孝文化在通州大地的發揚光大。
圖為劉延淮(左)向紅十四軍紀念館捐贈銀圓。
在東社鎮香臺村,一提起顧玉,都夸她是個孝順的兒媳。10多年前,她公公因中風成了植物人,她向醫生討教功能訓練技能,回家后天天幫公公翻身,用熱毛巾擦背,按摩。半年過去了,公公終于醒來了,再后來半邊身子能動了,嘴巴能簡單發音了。
古往今來,帶有通州地域元素的“忠孝”的故事源遠流長。7月18日,坐落興東街道土山村的文天祥紀念館落成開放。相傳當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南通期間,來此地洗過馬,得名洗馬池,成為一處重要的忠孝文化傳承地。興東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曉亮說:“文天祥忠于國家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以此教化身邊的百姓。通過辦暑期國學班、評選興東好人等形式,激勵村民從身邊的小事、好事、善事做起。”
圖為文天祥紀念館
2007年5月,通州高級中學學生徐艾明的媽媽被查出患有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高二那年,他先后兩次為媽媽捐獻造血干細胞。落下的功課可以補,但媽媽的生命只有一次。最終他還是考取南京大學,面對采訪的記者表示,將努力給媽媽創造一個比較好的生活環境,同時回報社會上的好心人。2015年,他入選全國“最美中學生”。
多年來,通州播撒忠孝文化的種子,春風化雨般浸潤人們的心田,在全區形成了“知感恩、懂忠孝”的文明新風。涌現了勇救急癥司機的加油站站長唐樹均;“救火英雄”二甲派出所民警朱達;跨越半個中國,抱著氧氣瓶趕路,只為給藏族孩子送上衣物和文具的“鑫手相連”志愿者等一批文明新風個人和群體。通州每年都要舉行”文明百家“評選,樹立文明新風典型。
傳忠孝道,興文化有抓手
今年暑期,通州區4120名普通高中新生和1000多名中專新生在南通市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基地分期進行軍訓。今年,通州還首次將軍訓對象擴展到初中,有800名初一新生加入軍訓大軍。
將“忠”“孝”融入學校德育教育之中,2014年,通州部分中小學校組織有專長的教師編寫有關忠孝文化和國防教育方面的校本教材。東社學校校長季曉松說:“我們編有忠孝文化簡明讀本,每年新生人手一本,每周一課。”
去年6月至11月,通州舉辦全區中小學生“國防教育與忠孝文化”系列活動,共有426篇征文、587幅書法繪畫作品參加決賽。
去年,通州區大學生積極應征,比例達73.5%,被評為全市征兵工作先進單位。
通州在文藝作品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出品的電影《三袋米》,取材于上世紀80年代初湖北省紅安縣的一個真實故事,弘揚慈母恩德和崇學向善的精神力量,2014年9月,被教育部等列為第33批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的優秀影片。通州觀看的師生達9萬多人。
通州區推出了小戲《審舅舅》、小品《又是一年七夕節》等一批弘揚忠孝文化的作品。《審舅舅》塑造了一個清廉公正、忠于人民的好知縣形象,曾榮獲“中華頌”第七屆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展優秀劇目金獎等多項大獎。
圖為小戲《審舅舅》
在通州,“忠孝”內涵不斷得到提升。通過爭當新時代的“優秀企業家”“最美基層干部”“最美家庭”“十大孝星”“美德少年”“通州好人”等評選,一股激發全民向上的力量越來越強勁。
通過“文化”熏陶,原本“忠孝之舉”“凡人善舉”的這種“個人行為”,正逐步發揚光大成一種具有民族氣節的“群體行動”。傳承“忠于國家,孝于父母、人人向善”之道,已逐漸成為通州構筑道德風尚高地的最美風景。
我區部署迎接督導
河北教育名師團2017年年度論壇在我市豐南區舉行
韓福春參加二〇一八“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活動
推動醫院發展更上新臺階
“為愛行走·最美桂林” 兩千余人用愛丈量兩江四湖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建園、樹人、傳道,點燃“忠孝道德”火種——江蘇通州“興文化”提升供給質量
德州黃河河務局:黨風廉政宣傳,我們在行動
蘭州小學生盼親子閱讀時光 呼吁父母少做低頭族
冉義督導金橋新區城市功能提升項目
人民日報評高考招生向貧困地區傾斜:讓高考回歸起點公平
昆明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決議
永定區近百名優秀教育工作者受表彰
市安監局開展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主要負責和安全分管負責人安全生產管理知識培訓
嵐山高興鎮年近七旬養蜂人科學養蜜蜂 釀出新生活
漯河:讓漢字文化放光彩為中原出彩添濃彩——第二屆漢字與漢字教學國際研討會綜述
北京2022年冬奧會徽章征集特許生產商
唐山市食藥監局集中約談網絡訂餐平臺
碧空追夢人 丹心報國志(勞動者之歌)——記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C919事業部總裝車間
方寸福彩 點滴大愛
關于做好第十六屆福州(秋季)校企用工對接洽談會各項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