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寺鎮優質大豆種植示范基地,大豆長勢旺盛
□本報記者鄧靜本報通訊員王興李月
“全省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工作培訓班將于8月2日在禹城市舉辦,將重點介紹禹城市發展大豆種植的經驗做法,由頂尖級大豆種植專家為全省的種植戶講授大豆種植田間管理技術。” 7月24日,禹城市農業局局長王清華介紹。連日來,王清華一直在做會議籌備工作。不久前,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以《種植業快報》的形式,用1500字的篇幅,向全國各省區市農業部門介紹了禹城市大力發展大豆產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經驗做法。
在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的大背景下,種大豆一直為國家所提倡。禹城市委書記張安民表示:“我們將全力構建政府、科研機構、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密切聯系的‘四位一體’產業模式,推動大豆產業可持續發展。”
在種植結構調整有需求、市場有需求但農戶種植意愿不強的大背景下,如何振興大豆產業?德州市農業局副局長張連臣表示:“禹城市堅持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實施農業新舊動能轉換為總抓手,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依靠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依賴新技術集成,采取一二三產融合方式,積極發展大豆產業取得明顯成效,提供了農業產業興旺可借鑒的樣板。”
政府“有形之手”發力發展5萬畝大豆種植
農業農村部關于促進大豆生產發展的相關文件明確,到2020年全國增加大豆種植面積1.4億畝, 2018年預計增加大豆種植面積1000萬畝。今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即以玉米與大豆輪作為主,每畝補貼150元。禹城市為山東省10個試點縣市之一,也是我市唯一試點縣,種植面積為5萬畝。
為確保大豆輪作面積落實落地,山東省農業廳、德州市農業局兩級農業部門分別成立了試點工作協調指導組、專家技術指導組。
敢搞5萬畝的種植試點,并不是拍腦袋決策。自2016年起,禹城市政府與四川農業大學、山東省農科院、德州市農科院、禹王集團合作,陸續發展起3000畝非轉基因高蛋白大豆種植試驗基地,選出了以“齊黃34”為代表的非轉基因高蛋白大豆系列品種,去年引導種植大戶種植了5000多畝,因為行情看好、供不應求,不少農民還保留了豆種。“以前大豆之所以不受‘待見’,原因是傳統種植方式產量低、效益差、農業機械用不上,我們的試驗就是以此為突破重點。實驗室和大田數據顯示,我們選出的品種高產且穩產,畝均達200公斤左右。平播大豆比單種普通玉米每畝可增收140元,玉米大豆間作可達到‘玉米不減產,大豆是白撿’的效果,每畝增收200元以上。”王清華介紹。反復試驗、試種也推動了大豆機械化種植、收割技術的日益成熟。
雖然有政策扶持、有市場需求、有技術指導,但一下子推廣5萬畝,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必須激發鄉鎮干部的積極性。為此,禹城市把大豆生產發展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對照招商引資考核辦法開展督查和獎勵。對連片種植3000畝大豆的鄉鎮,視同引進1000萬元的投資項目;對連片種植5000畝大豆的鄉鎮,視同引進2000萬元的投資項目;對連片種植1萬畝大豆的鄉鎮,視同引進5000萬元的投資項目;對連片種植2萬畝大豆的鄉鎮,視同引進過億元的投資項目。
拿出“真金白銀”補貼機械,解決“怎么種”“誰來收”的問題。按照每500畝配套一臺播種機、一臺收割機的標準,禹城市財政專門列支450萬元大豆農機購置補貼。農戶購機,除享受國家30%的農機購置補貼,市財政再補貼20%,只需拿出大豆播種、收獲設備一半的資金,就能購置一臺大豆播種機或收割機。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該市享受補貼新購置大豆專用播種機106臺,農戶自籌資金購買大豆專用播種機200余臺。“利用政府‘有形之手’,整合種、管、收、售環節,引導大豆種植和加工企業直接對接,構筑各環節利益共同體,有效擴大了大豆種植規模,提升了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禹城市市長滕海強說。
農戶享受“一條龍”服務從不想種到搶著種
7月25日,在禹城市房寺鎮綠豆王村村民孫永生的豆田里,大豆長勢旺盛,即將進入初花期。今年麥收后,他再也沒為種什么困擾。他說:“收完麥子,我就種上了大豆。目前大豆長勢一直不錯。”
去年,孫永生種了60畝“齊黃34”大豆,畝均收益1056元。今年他把種植面積擴大到1100畝。他說:“以前,大家伙不會種大豆,種了也賣不掉,只有幾戶種著零星幾畝。今年麥收前,農科院、農業局專家動員我們種大豆,大到相關政策,小到每畝需要多少種、多少肥、多少藥,大豆畝產、蛋白含量、出油率等,逐項給大家伙兒‘掰扯’,種收售都不用愁,算清明白賬,心里有了底兒。今年再有每畝150元的國家補貼,我們心里更踏實了。”
長遠來看,良好的生態效益也增強了農戶的種植意愿。據參與試驗的市農科院專家高鳳菊介紹,大豆種植減輕了農業面源污染。大豆自身有根瘤菌,每畝可固氮8公斤,相當于尿素18公斤,大豆根、葉還田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與種植玉米相比,種植大豆每畝地可少施化肥一半以上。一年種玉米,一年種大豆,能減輕土壤板結,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實現“藏糧于地”。
在禹城市,像孫永生一樣,擁有百畝以上種植面積的“豆農”不在少數。為確保“種好”,禹城市政府與省市多家科研機構簽署協議,組建大豆種植專家服務團,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大豆種植提供全過程跟蹤服務。大豆適播期內,禹城市農業局的60余名技術員、 100余名鄉鎮村技術員走進田間地頭,把技術指導落實到人、到地塊,手把手給農戶開展技術指導,確保大豆一播全苗,苗全苗壯。
種得好,還要賣得出。今年, 98%以上的農民與當地大豆加工企業——禹王集團簽訂了大豆收購合同,由禹王集團按照每公斤3.8元的價格保底收購,對達到一定質量標準的,在市場價的基礎上,每公斤再加價0.1元。同時,禹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直接到禹王集團對接洽談,協調該集團開辦了“為種植戶代儲大豆”服務,農戶自行決定結算時間,可在達到自己價格預期時賣出大豆,徹底解除了后顧之憂。
少則100畝、多則1000畝,依托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禹城市房寺鎮、安仁鎮、倫鎮、辛寨鎮,僅用了5天時間,即完成5萬畝大豆的播種。
拉長拓寬產業鏈向深加工要效益
在本地發展上規模的大豆種植基地,一直是禹王集團的愿望。
禹王集團年可加工大豆60萬噸,用于提取大豆蛋白粉。這種從大豆中提取的加工原料是一種食品加工用輔料,應用廣泛,從肉奶食品到保健醫療品,都有它的身影。
雖然進口大豆價格低,但因其含油率高、蛋白質含量少,并不適合提取大豆蛋白。為此,禹王集團在黑龍江發展了170萬畝的訂單大豆種植基地。“多年來,我們很想在禹城實現大豆規模種植,但因諸多因素制約,依靠企業自身力量,根本組織不起來。”禹王集團大豆基地建設部負責人高健說。與此同時,企業在禹城建立了1000畝的非轉基因大豆種植試驗基地,期待有一天,能帶動本地種植。禹王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劉錫潛認為,大豆種植戶小而分散,加工企業孤軍奮戰,不能在種植、收儲、加工等環節形成共同利益,各個環節自然不能可持續發展。
5萬畝種植基地的建立,讓禹王集團看到了希望。公司專門成立了基地建設部,抽調人員,依托合作社,參與大豆種植。“本地種植實現了大豆品質的可監控,降低遠途運輸成本。此外,檢測對比顯示,與黑龍江大豆相比,我們種植的大豆蛋白質含量平均高出2至3個百分點,極其適宜加工。對企業來說,可謂一舉多贏。”高健說。
5萬畝大豆的年產量為1萬噸,即使都賣給禹王集團,也遠遠不能滿足其每年生產加工需要。但高健表示,“發展起本地種植基地是一個好的開端。我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當地大豆能夠成為我們主要的加工原料來源。”
日前,山東省農業廳副廳長褚瑞云到禹城市調研指導大豆產業發展,禹城市長滕海強表示:“今后,我們會全力做好大豆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提升價值鏈,把大豆產業發展成新興優勢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在禹城市大健康產業規劃布局里,大豆產業是基礎工程,該市將建立綠色功能性大豆生產基地、加工體系和營銷網絡,并為優質大豆注冊商標,打造優質高蛋白大豆品牌。同時,依托產業龍頭,開發大豆系列食品。
杭州結核病疫情持續下降
右江區:砥礪奮進結碩果,文明創建譜新篇
成都市19個重點公共場所已安裝60臺AED
25國橄欖球愛好者鼓浪嶼上激情“碰撞”
煙臺建成污泥干化焚燒利用項目 可節約大量煤炭
禹城:四位一體,大豆種出高效益
“脫歐”協議接近談妥 英首相吁歐盟拿出誠意
明天凌晨四點 煙臺首個“鬼市”開市
贊皇縣衛計局舉辦“白衣天使 關愛健康”彩色周末文藝晚會
北京:國慶期間文化消費持續增長 “文化過節”漸成時尚
柴桑區新合中心小學到九江實驗中學來訪交流
中國十大優質粳稻龍江占4席成為粳稻上榜品種最多的省份
市城鄉建設局舉辦系統職工拔河友誼賽
買報廢車撿個車牌上路出事故
高宏志王立彤調度主城區西部生態治理工作
楊浦區工商聯離退休干部黨支部組織生活突出重點 學看結合
含山縣三同志喜獲市“十佳普法人物”獎和提名獎
李寶君深入南譙來安等地檢查防汛工作
安福縣“1+10+2+3”抓實城鄉環境綜合整治
銅川市開展“深化健康扶貧服務百姓健康”大型義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