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跟車回來,龍望喜都要與兒子龍騰進行仔細“復盤”。記者張寧 攝
6月25日訊 “我這樣心疼、指導我這個同事兼徒弟的兒子,是想言傳身教告訴他要 ‘心疼’、在乎每一位乘客,確保每一位坐他車的乘客都一路平安、全程舒適……”6月25日,武漢公交531路49歲司機龍望喜這樣對長江日報記者說。
龍望喜的兒子龍騰今年22歲,目前是公交531路的一位見習公交司機。從今年1月起,龍騰接過龍望喜所開的公交531路1350號車開始獨立駕駛,龍望喜則每天跟兒子一同上下班全程跟車指導。
作為新手司機的龍騰,今年2月至5月連續保持了4個月的“三零”(零投訴、零違章和零事故)記錄。
“用心開好每一趟車,進好每一個站點,踩好每一腳油門,服務好每一名乘客,就一定可以做到‘三零’!” 龍騰說,從小就認識的武漢公交的張兵伯伯和父親都說過的這句話,一直都在激勵著他。
龍望喜對兒子的職業外表禮儀等細節都摳得很細。記者張寧 攝
公交司機“父子兵”同車8個月
新手兒子做到了4個月“三零”
已開了28年公交車的龍望喜,曾與全國勞模張兵“搭班子”開同一臺531路公交車12年。“張兵行車27年,總計里程近百萬公里,一直都保持著‘三零’記錄,還當上了全國勞模,這對我的影響很大。”龍望喜說,在張兵的影響和帶動下,他至今也連續保持了18年的“三零”記錄,并榮獲武漢公交集團標兵等多項榮譽。
龍騰2014年中專畢業后,從事燃氣檢修相關工作,收入一直很穩定。“2016年1月,他突然說已辭職,就想去當公交司機。”龍望喜說,當時得知兒子這一決定,他和愛人有些吃驚但也不意外,因為兒子常說:“從小總是坐張兵伯伯和爸爸開的公交車,他倆開公交車都開得好認真、好出色,我應該也能努力做到!”
通過駕校的嚴格學習后,龍騰2017年初分配到武漢公交三公司實習,同年11月到了父親所開的公交531路1350號車實習。2017年11月和12月,1350號車由龍望喜駕駛,龍騰每趟都坐在駕駛室旁跟車觀摩。
今年1月起,龍騰取得了獨立駕駛公交車資格,本可去其他線路直接上崗開車。“但很想留在公交531路,跟著父親同開1350號車。”因公交531路暫無空缺司機崗位,線路負責人綜合考慮后,安排龍騰仍以見習司機身份開1350號車,龍望喜每一趟都雷打不動跟車指導。
在父親“手把手”的跟車指導下,龍騰今年2月至5月連續保持了4個月的“三零”記錄。“新手能連續4個月保持‘三零’記錄,并不多見,很不簡單。”張兵等多位公交老師傅評說。
龍望喜(左)和龍騰,既是父子,又是同事。記者張寧 攝
“最重要的是心里要有乘客”
“老爸師傅近8個月來的嚴格指導,讓我真正懂得了公交司機安全駕駛、優質服務的內涵……”龍騰說,今年1月第一次獨立駕駛1350號車的前一晚,父親在家跟他談心3個多小時。
龍騰說,父親的那次談話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按照張兵的“三零四一”工作法( “三零”是指零投訴、零違章、零事故,“四一”是指:開好每一趟車,進好每一個站點,用好每一腳油門,服務好每一名乘客)來嚴格要求自己。
龍騰說,現在他每天開車運營前,都會把張兵伯伯的“三零四一”工作法在心里默念三遍。
“這條路上最高限速是30公里/小時”“這個車站的老年乘客一直相對較多,一定要多停車等一下”……8個月來,龍望喜一直這樣隨時隨地指導、點撥龍騰。每天開車運營結束回家后,父子倆都會分析、總結下當日開車運營中的成績和不足。
龍騰還說,父親的一句話讓他一直很受用——“公交司機職業光榮、責任重大,不只是公交車里裝著乘客,最重要的是心里要有乘客。”
隨著龍騰的開車運營和服務的“感覺”越來越好,龍望喜已從最開始的2個月跟車時所坐的駕駛室旁的第一個座位,轉移到了車廂中部的座位上。
“看他開車運營越來越規范,服務乘客一直和和氣氣,我每天這樣跟他的車也是收獲滿滿!”龍望喜說。今年8月,公交531路就有司機退休。屆時,龍騰將正式上崗接車,與父親“搭班子”同開1350號車。 (長江日報記者王剛 通訊員胡述蘭 李立 晏杰)
市發改委主任劉文俊陪同省發改委、省統計局領導到桐城市調研服務業統計工作
1-9月邵陽新增規模工業企業81家居全省第一
今起,白云機場空港南四路部分路段將臨時封閉
我市安排部署全市脫貧攻堅專項整改落實工作
博望區召開農貿市場專題調度會
新手司機連續4個月“三零”記錄 師傅是爸爸每天跟車
醫藥城3家企業入圍
新裝備上崗
河溜鎮謀劃脫貧攻堅項目—— 提升貧困戶脫貧致富內生動力
1-2月海口好空氣排名全國第一
堅持問題導向 提升專項斗爭水平哈市召開會議部署全面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
購買“愛心瓜”情暖貧困戶
“懶人消費”分享消費品質消費
市食安委召開2018年第一次全體會議
常州金壇完成拉網式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廣東商事制度改革的江門范本
鳩江區2018年危房改造助力精準扶貧
高陽縣開展道德模范事跡宣講活動
撫河流域將建成170公里的生態文化旅游公路
第十二屆世界福州十邑同鄉懇親大會在榕開幕 譚天星隋軍王寧致辭 林智敏雷春美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