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雅萍圖
據海西晨報報道 (記者 邱雅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家家戶戶都有一個煤球爐灶,做飯燒水都離不開它,也離不了蜂窩煤。海滄區新垵村村民楊巧玲家中還保存有這樣一個煤球爐灶。
“你看,這個爐灶燒的是蜂窩煤,爐灶上還有一個格子,用于蒸蛋、燉湯,這樣一來就可以同時做飯、燉湯。”楊巧玲說,三十多年前,一般老百姓并不知道煤氣灶為何物,家家戶戶做飯都依賴蜂窩煤。之所以被稱為“蜂窩煤”,是因為每塊煤上都分布著12個孔,一眼望去,好似馬蜂窩。蜂窩煤上火快、持續時間長,一塊煤最長可以燃燒3至4小時,燃燒充分后能整塊取出,不散渣。
在農村,家中一般有大小兩個鍋灶,除了煤球爐灶外,還有一個大灶。“大灶燒柴,只有在節日做閩南小吃,或者家里添人吃飯時才會用。相比之下,用蜂窩煤的小灶更加省事干凈。”楊巧玲說。
那時,一堆堆蜂窩煤放在庭院里,每到做飯高峰,就會發出嗆人的煤煙味,廚房的墻壁也會被熏黑。而這股煤煙味也在上世紀90年代逐漸消失。“到了90年代初,隨著罐裝石油液化氣的普及,蜂窩煤的銷量開始走下坡路,使用蜂窩煤的人也逐漸減少,蜂窩煤、煤球爐灶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楊巧玲告訴記者。
木柴、蜂窩煤、煤氣罐、天然氣;大灶、煤球爐灶、電磁爐、微波爐,海滄百姓所用燃料、廚房電器發生著變革,也見證著這座城區的變遷。“家中爐灶的演變展示時代的進步,也反映出我們的生活在40年改革開放大潮中,從拮據走向殷實,走向幸福。”楊巧玲說。
猜猜
我是啥
內容要求:推薦能代表海滄改革開放變化的“老物件”,并附上照片。成功推薦的讀者以及首個揭開謎底的讀者可獲得由廈門易通卡運營有限責任公司制作的“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卡”一張。
投稿方式:將照片發至hcggkf@sina.com,或撥打晨報熱線8080000,并留下聯系方式。
二維碼別隨便掃!有人掃碼后卡里的17400多元沒了
桂陽:縣委書記彭生智深入鄉鎮調研防范冰凍雨雪天氣等工作
親親黑河再次牽手浪漫珠海共度2018“中國旅游日”
沈陽成海歸創業首選城市
教育部長關注的“減負”,合肥課堂正在探索新做法
一臺煤球爐灶“燒”出紅火生活 展示出人民在40年改革開放大潮中不斷走向幸福
龍巖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關于核發龍巖昆潤天然氣有限公司燃氣經營許可證的通知
中國美術學院等藝術類高校校考發榜 樹蘭高中美術班收獲一大批校考合格證
國家統計局能源司調研組到我市調研
旅游市場秩序整頓安全防范暑期專項行動展開
常平小朋友創意爆發 草帽變身藝術品
萌萌噠的小狐貍迷路了,闖進光明下村社區(圖)
胡強強列席市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一次主任會議
市政務服務中心啟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月
滁州市食品藥品監管局集中約談重點食品生產企業
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快速增長 農業農村投資越來越吃香
淮北市人大常委會機關學習貫徹黃曉武同志在狠抓作風建設嚴肅執紀問責動員會上的講話精神
貿易戰的“回旋鏢”擊中了誰?
鎮委書記周偉森視察學校提質擴容建設
梅州移動全力備戰高考通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