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地震知識視頻
參觀地下流體觀測臺
探秘地震觀測山洞
9月8日,新學期開學第一個周末,湄洲日報攜手市地震局舉辦第29期《讀者會》活動,邀請部分讀者帶上孩子,開展親子安全教育活動。前往市地震局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莆田二中地下流體觀測臺、東巖山莆田地震臺參觀,了解地震類型,觀看地震監測、體驗地震場景,學習防震減災科普知識。
當天陰雨綿綿,可絲毫不減讀者們參與的熱情。一大早,讀者們已在市地震局集合。市地震局抗震設防科科長林梅欽一邊帶領大家參觀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一邊做講解。
在科普第一展廳,讀者們通過手動演示和動畫視頻,了解地震波傳播和地震預警原理。觀看短周期地震儀、熏煙地震儀、水位自記儀、土地磁觀測儀,領略地震監測儀器的發展歷程。“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嗎?”在一臺儀器旁,林梅欽提問。“地動儀!”圍觀的小讀者們立刻搶答。林梅欽說,東漢時期科學家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領先了西方現代地震儀器1800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測驗地震的儀器。
在科普第二展廳,一個立體的地球儀模型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這個模型八分之一為剖面,從地殼到地幔,從外地核到內地核,直觀展示地球內部構造。小讀者們興趣盎然,不停地向工作人員拋出自己的問題,互動熱烈。在一個巨大的沙盤旁,林梅欽說,這是按平面長1:5萬、高1:1.25萬的比例尺制作的我市地形地貌沙盤,標有地震斷裂帶和歷史發生地震“三要素”,可以直觀了解我市的地震地質概況。
當天讀者們還動手搭建三種不同結構的房屋模型,在模擬地震的震撼下,普通磚混結構和帶有圈梁的混合結構房子轟然倒塌,引起一片驚呼。只有整體澆鑄立柱和圈梁的框架結構房子巋然不倒。“這是典型的強度抗震結構,只要本身不發生斷裂,就可以保證墻體間的牢固。”林梅欽說。讀者葉黃敏說,臺灣地震時有發生,莆田經常有震感,學習抗震避震技能很有必要。這場讀者會,孩子學得開心,家長也受益匪淺,不僅普及了防震減災知識,懂得應急避險措施,還意識到建筑抗震的重要性,今后選房建房也做到安全心中有數。
在科普第三展廳,讀者們在視頻展示的模擬家庭環境中,排查臥室、客廳等安全隱患,并動手選擇應急物品。震時虛擬場景逃生訓練更是吸引小讀者們的踴躍參與,在計算機虛擬實境技術創設的學校、野外、海濱等6種場景里,大家爭先尋找震時安全的應急避險位置,現場氣氛熱烈。“以前在學校參加過地震演練,現在通過視頻體驗虛擬地震場景,讓我對地震來臨時,正確逃生有更直觀的認識。”就讀三年級的小讀者林子輅說。“參加這場讀者會,收獲很大。”讀者林嵐說,像現場用仿真人模型教授急救操作,掌握心肺復蘇技術的技能,學習常用的結繩方法,在自救互救、野外逃生等大有用處。
隨后,讀者們前往位于莆田二中的地下流體觀測臺。觀測臺的井孔位于校園草坪上,表面上看只是一根石柱,并不顯眼。市地震局地震監測科科長喻志廉介紹,這根石柱下面是一個深達111.53米、口徑127毫米的觀測井。觀測井里安裝水位和水溫的傳感器,該臺主測項為水位和水溫,輔助測項為氣溫、氣壓和雨量變化。這處站臺建于2007年,地處長樂—笏石北北東向構造帶西側,海拔高程25米,是我市自主建設的第一個地震前兆觀測臺站。目前已成為莆田二中開展防震減災第二課堂的教學基地。
莆田地震臺位于東巖山上,海拔高48.5米,地處長樂--詔安斷裂帶中北部。為讓讀者們直觀了解地震監測,地震臺開放難得一見的地震觀測山洞。只見洞口是一幢面積約40平方米的二層小樓,工作人員說,這是儀器觀測房。由于洞內安置眾多感應度靈敏的納米級精密儀器,工作人員提醒,進洞時要放輕腳步,避免對儀器造成干擾。
莆田地震臺工程師蔡佩蕊擔起“導游”。她說,觀測山洞呈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分別為26米左右,斜邊長約34米,觀測洞上方覆蓋層厚度達45米。莆田地震臺現有前兆觀測項目6個,前兆觀測數據可以通過內網自動傳輸至數據庫,經過工作人員處理后匯總到省地震局。
巧合的是,當天上午10時31分,云南普洱市墨江縣(北緯23.28度,東經101.53度)發生5.9級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該時段,讀者們正好進入觀測山洞參觀。雖然兩地相距2000多公里,莆田沒有明顯震感,但地震的詳細信息卻被這些精密儀器監測并記錄,這讓現場的讀者們驚嘆不已。讀者吳曉紅說,活動當天就遇到云南普洱發生地震。看來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學習防震減災知識,當地震來臨時,不會手足無措。
“小朋友們,湄洲日報邀請你們來參加讀者會,學習防震減災知識,非常有意義。”當天市地震局局長施金冷親臨讀者會活動現場說,2004年12月26日,一個叫蒂莉·史密斯的英國小女孩,與父母在泰國的普吉島度假時,看到海水突然退潮,然后冒泡,她想到平時在地理課上學到的海嘯知識,就馬上和父母親說,這里要發生海嘯了,趕緊讓度假的人撤離。父母聽了她的話,動員其他游客撤離。最后近200人避免在這次印度洋海嘯中遇險。所以學習防震減災知識很有必要。“防震減災需要全社會共同助力,抗震設防能力才會不斷增強。”就地震一些鮮為人知的知識點,施金冷做了普及。
■震級和斷裂帶
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地震,莆田都能監測到,地震波能馬上顯示。地震監測需要許多臺站聚焦在一起,好比幾何中心點,才會比較精準,如果靠一兩個臺站就不一定準確。目前全市共有17個臺站。
地球就像人一樣,生命在于運動,地球也在“運動”,地球公轉自轉“運動”后會產生巨大的能量,能量積聚到一定程度后就像孫悟空從石縫里蹦出一樣,通過斷裂帶爆發,釋放能量,就發生了地震。
地震有震級區分,3級以下的地震是弱震,3到4.5級是有感地震,比如說臺燈晃動就是有感地震。4.5級到6級是中強地震,像2013年9月4日,仙游石蒼鎮和游洋鎮交界發生4.8級地震,就屬于中強地震。6級以上叫強震,8級以上就是巨震。
地球自轉和公轉,不是整塊一起運動,這就會有斷裂。目前世界上80%以上的地震都是由斷裂帶引發的地震。地震斷裂帶就像靜脈血管一樣有分支,并不是一條明顯的像縫隙一樣的斷裂。世界上有3條斷裂帶,一條是環太平洋斷裂帶,這是一條大斷裂帶。中國、日本、印尼等國家都在環太平洋斷裂帶上,都是多震的國家和地區。9月6日,日本北海道地區就發生6.7級地震,已造成37人死亡。還有一條是歐亞斷裂帶,位于歐洲和亞洲交界處,也是經常發生地震。此外,還有海底地震帶,雖然海底的地震影響不大,但會引發海嘯,海嘯掀起的十多米巨浪像3層樓以上那么高,會把一切都卷走。
莆田也有地震斷裂帶,長樂—詔安北東向斷裂帶斜穿我市,該斷裂是區內主干構造。沙縣—南日島北西向斷裂地表呈現明顯,該斷裂附近曾經發生過中強地震。北東向濱海斷裂帶,附近曾發生過7.5級大地震。
■震源和烈度
地震震源的深度也是需要掌握的知識。淺源性地震是60公里以內,就是說從震中心往上推,直到地表距離海拔60公里是淺源性地震。中源性地震是60-300公里,深源就是300公里以上。震源的深度對地震的破壞有一定關系。從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點的距離叫做震中距。同一個地震在不同的距離上觀察,遠近不同,叫法也不一樣。對于觀察點而言,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稱為遠震,震中距在100~1000千米的稱為近震,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內的稱為地方震。例如,汶川地震對于300多千米處的重慶而言為近震;而對千里之外的北京而言,則為遠震。地震破壞一級比一級嚴重。1604年12月29日,莆田發生8級地震,后來修正為7.5級。那時是明朝初期,當時屬于泉州府。一顆原子彈爆炸的威力相當于6級地震,7級地震就相當于31顆原子彈在同一個地方爆炸,7.5級就相當于46顆原子彈爆炸的威力,會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破壞程度,地震專業術語叫地震烈度,用羅馬數字來表示,一般6級就相當于7度。莆田城區包括仙游城關,從2016年起建筑建設大多按照7度設防,所以現在的建筑結構都是按照國家的標準和要求來實施的,均符合抗震設防要求。
■縱波和橫波
當地震來臨,不要緊張,要沉著。地震發生差不多就是十幾秒二十幾秒的時間,先縱波后橫波,縱波差不多每秒3-4公里,速度比較快,也就是說能量從地球內部迸發,會發生房子頂起的現象。橫波每秒是6-7公里,會出現搖晃。衛生間是最好的躲藏點,因為衛生間的柱子較多,而房子的中間沒有支撐。
從抗震的角度來講,從汶川地震的建筑遺址和現狀來看,買房時最好不要買底樓一層,這是因為,若發生地震時,土質松軟的建筑一層往往容易下沉。頂樓的房子也相對不安全,因為橫波搖晃后容易散,所以買中間樓層,比較穩定也便于救援。但買房要買鋼筋水泥框架結構的,因為鋼筋有彈性,震級不大可以撐住。石頭房纖維脆弱沒有彈性,一震就全裂了。
近年來,市地震局加強地震監測和抗震設防,動員把房屋建牢固,且重視應急救援培訓。2013—2017年該局連續5年被評為全國防震減災先進工作單位,2016年我市創建國家防震減災示范城市通過現場驗收,為全國第6家,全省第一家。(湄洲日報記者 黃凌燕 余靜 見習記者 蔡蕊/文 湄洲日報記者 陳斌/圖)
印尼執法官員培訓在鹽城基地開班
知識產權教育試點示范學校現已接受申報
公 告 (12月13日)
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掛牌“三甲” 吳以環出席活動
濰坊市水文管理辦法
湄洲日報第29期《讀者會》探秘我市地震監測提高防震意識
汽車產業交流科技創新經驗 培養人才 推動轉型
想當女兵的濟寧青年趕緊快報名吧,8月5日報名截止
匯集最強播音員主持人打造“最好聽的語文” 全國中小學語文示范誦讀庫作品上線
湘潭首個基層法庭黨支部在花石法庭成立
睢陽區舉行人防機關“準軍事化”和人防專業隊骨干集訓開訓儀式
因好奇,繁昌一對年過半百老夫妻雙雙吸毒被抓
中國旅游日哈百家旅游企業推介夏日產品
悲劇了!女子新車被扣841分,竟是姐夫惹的禍......
我市對出租車駕駛員進行職業教育培訓提升素質 規范行為 樹立形象
農行新鄉分行與市工商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直播預告:市經信委主任馬中平明日接聽12345
溫州有了專門培養“兩新”人才學院
駕車墜河7人溺亡案宣判 事發今年元旦,司機獲判5年3個月
市政協召開十三屆六次常委會議 萬書君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