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圖書館橘洲講壇述說已故湘繡大師楊應修的故事。)
(楊應修走獸代表作品豹子、獅子、老虎。)
星辰在線9月30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羅建勛)9月30日長沙新華書店“知了讀書會”微信社群熱鬧非凡,星辰全媒體記者觀察到,許多書友在津津樂道已故湘繡大師楊應修的才情與擔當。這源于長沙圖書館和長沙市新華書店邀請湖南商學院教授、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特聘教授、湖南省文史館特約研究員——李湘樹教授,于9月23日在長沙圖書館為廣大長沙市民朋友講述“一代大師楊應修”的故事。
楊應修(1912——1993),字可賓,號慎齋,湖南寧鄉硃石橋人。先后就讀于長沙長郡中學和寧鄉師范學校,因貧輟學。曾拜著名畫家粟子稀、曾醒樵、文瀾、劉松齋等為師。他是一代湘繡大匠,是湘繡史上第一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著名書畫家。終身從事書畫和湘繡繡稿創作,工山水、花鳥、走獸、人物,兼修書法詩詞,其全面書畫造詣和修養,標志著以繡畫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湘繡的歷史高峰。
“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世人將這樣的美譽贈予湘繡,可見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湘繡技藝之精湛。當今湘繡界人才輩出,楊應修先生是湘繡新局面的開創者,是泰斗,是大匠。知師者莫若徒,李湘樹教授從師徒傳承與人生細節的角度講述了一個技藝精湛全面、個性鮮活率直的楊應修大師。
(活動主講人、著名畫家李湘樹曾師從楊應修大師研習中國山水畫。)
1972年始,李湘樹就師從楊應修大師研習中國山水畫,書畫家,湘繡史專家,著有《湖湘刺繡》《湖湘民間雜藝》等。李湘樹認為但凡藝術家都是有些皮頑的卻是認真而嚴謹的,楊應修也是如此。李湘樹從回憶幾件“小癖好”趣事開始,帶領觀眾走進楊應修的起伏人生,體會大匠人的品趣。“藝成不覺自斂手”,楊應修一旦創作起來也時常就收不住手。
李湘樹表示,楊應修的書畫作品,重傳統是最突出的特點。楊應修眼光四顧,多方吸收,并不止于筆墨形式的繼承,更主要在借助前人的經驗認識和領悟藝術的規律,探求新的意趣和表現形式。因而能漸漸達到“得于心應于手”的境界,孤姿絕狀,觸豪而出。
(楊應修的女兒受邀來到長沙記憶系列講座之“一代大師楊應修”活動現場。)
楊應修從事湘繡設計五十多年,在此過程中知名揚世。他對湘繡的貢獻與此也不可分離。他幾十年書畫技藝探求及其修養,推進并完成了湘繡風格的中國畫化,提高了湘繡精品的欣賞格調。
數十年中,楊應修創作了數以千計的繡稿,絕大部分是精品。這些設計也并非完全撇開湘繡風格而單純書畫化,而是把二者結合在一起,互相溶化。他本人的從藝活動和名聲,給湘繡帶來了十分積極的影響,他在技藝上的全面造詣,標志著湘繡歷史的高峰。
(楊應修湘繡花鳥代表作。)
(楊應修湘繡花鳥代表作——《屏開花艷喜東風》。以上圖片均由星辰全媒體記者 羅建勛/攝)
隨著時間的流逝,長沙作為第一批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24座古城之一,在時光與經濟的車輪輾壓之后,長沙太多的文化記憶都早已被人淡忘在鋼筋水泥塵土中。由長沙圖書館主辦,長沙市新華書店承辦的橘洲講壇·長沙記憶系列講座第二期——“一代大師楊應修”旨在挖掘城市記憶,傳承長沙文脈,喚起長沙人“生于斯長于斯”的文化自豪感,弘揚長沙精神。
書寫好冰風雪雨下的“民生答卷”
阿里京東去哪兒網發布大數據 昆明上榜老年人最愛目的地前十
西安美食正在征服全世界的味蕾
2018大連國際大櫻桃節昨日啟幕
王景武率團赴靜海考察學習
橘洲講壇挖掘長沙記憶 述說湘繡大師楊應修的故事
今朝花勝去年好 料是明年花更紅
尹乃明出席和順縣脫貧摘帽重點工作現場推進會
市技師學院梁海偉一行考察廣州里工實業有限公司
蔣善生領銜督辦重點提案:讓“生態+”引領永州綠色發展
唐河縣蒼臺鎮第一中心幼兒園:舉行“傳承紅色基因、向國旗敬禮“升旗儀式
查干湖漁樂新村榮獲2017CCTV“中國最美漁村”榮譽稱號
寧波96歲老人為校園足球捐50萬
“誰不說咱南昌美”
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區監察委主任孔祥虎到登峰街調研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情況
市財政局:深入學習十九大精神 確保工作再上新臺階
資興市取消第一批1305項證明和蓋章類材料
《金壇區貧困家庭兒童重大疾病慈善救助實施方案(試行)》政策解讀
杭州主城新建40條支小路 打通家門口的“最后一公里”
泉州口岸進口大豆 去年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