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穿100塊錢的衣服是節儉,窮人穿同款就是窮酸;你家孩子去咖啡館打工是賺零花錢,貝克漢姆的兒子去打工就是勵志。
貧富差異,本質上是教育的差異。當富人已經轉變教育方向,開始培養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復合型人才,窮人卻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彎路:無限度地寵溺孩子,只求成績,不求其他。
01
去朋友公司談事,說到團隊建設,他困惑地說:“以前我覺得窮人家的孩子能吃苦、有責任心,現在簡直不敢招家境不好的員工,窮人家的富二代太多了!”
“富二代”,在人們印象中與好吃懶做、揮金如土、不求上進、行為乖張畫等號,顧名思義是因為家里有錢、寵溺,造成孩子不懂事。
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城市新中產的崛起,言正行端、吃苦耐勞的富二代越來越多。相反,窮人家的孩子卻沾上了以前富二代的毛病。
這個現象最大的原因是家人的補償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覺得不能虧了孩子。
我有一個員工,單親家庭,父母工作不穩定,他小時候跟爺爺奶奶長大。爺爺奶奶家里也窮,但正因為窮,只要有10塊錢,就把10塊錢全花在他身上。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他,習慣了伸手討要,缺乏感恩心理,今天花明天的錢,消費遠遠超出他的能力。
更要命的是,責任心幾乎為零。我窮我有理、我弱我有理,這種心態讓同事對他意見很大。
離職前,我找他談話,他表情游離,忽然沒頭沒腦地說了一句:“昨天在路上看到有個人,特別像我爺爺。”
我知道長大成人對他是一種凌厲的痛,因為寵愛他的人再也幫不了他。
02
補償心理,是長輩的自我安慰。
10年前,窮人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在教育孩子問題上能夠保持清醒:我們家境不好,你要多扛責任,自強自立;
如今,各種創富神話沖擊社會各個階層,越來越多沒有創富的人,把責任推給機遇、社會不公、階層固化,因為看不到希望,只能傾盡所有對孩子進行補償:我不管你將來如何,至少小時候,別人有的你都有。
這就直接造成了一個惡果: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當成吃苦,并以讓孩子吃苦為恥。
我去一個賽艇俱樂部玩過幾次,有個14歲的男孩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每天早晨6點起床,搭公交轉地鐵再步行來訓練。訓練完畢,幫教練收拾好器材,去另外一個地方打籃球。要去美國留學,他擔心體力跟不上,跟同學玩不到一塊兒,所以拼命練習。
晚上,他還要回家給父母做飯。他媽媽只會做西餐,他爸對吃沒什么要求,他想吃什么,就得做給全家人吃。
如果不是在賽艇俱樂部看到他,我會把“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安到他頭上。
他父親是上市公司高管,我問他為什么這么舍得孩子吃苦。他驚訝地說:“怎么叫吃苦。這不就是活著的日常嗎?”
如果你身邊有誠實的創業者,而不是像馬爸爸一樣會演講的,你可能同意這樣的觀點:富人都是真正苦過的,他們不會覺得讓孩子吃苦是很大的問題。
03
限于自己的眼界,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很容易在教育上犯第三個錯誤: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行。
他們的孩子不管學習好不好,反正從來不洗內衣、不打掃衛生、見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成績以外的事情跟他沒關系。
這樣直接導致孩子的責任感差、社交能力差。工作后,成了團隊里做事不動腦筋,出問題就想推卸責任的小公主小王子。
他們從沒把自己當成一個完整的人,可以對某個綜合性的項目負責,而是一枚螺絲、一個零件,幻想后面有為自己收拾戰場的家長。
富人穿100塊錢的衣服是節儉,窮人穿同款就是窮酸;你家孩子去咖啡館打工是賺零花錢,貝克漢姆的兒子去打工就是勵志。
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中,貧窮的父母往往培養了孩子過剩的自尊。為了不讓別人說自己的孩子是窮人,干脆不讓他們穿100元的衣服、去咖啡館打工。
然而,自尊是虛無的,生活是現實的,虛榮不能幫任何人撐過一生。
貧窮家庭的這種自尊教育,讓孩子特別“晚熟”。當同齡人已經知道踏踏實實為一日三餐、十年后的生活搏命時,他們卻抱著熱乎乎的自尊心,幻想只要擺出成功人士的派頭,就能成功。
貧富差異,本質上是教育的差異。當富人已經轉變教育方向,開始培養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復合型人才,窮人卻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彎路:無限度地寵溺孩子,只求成績,不求其他。
結果,富人家的“窮二代”越來越富,而窮人家的“富二代”越來越窮。
04
林青霞人生最抑郁的時候,圣嚴法師送給她8個字:面對、接受,處理,放下。這8字方針,同樣適用于家境不如意的父母。
為人父母真正的成長,是能夠正視自己人生的失敗,反思貧窮的成因。我永遠記得小學5年級的某天,一貫冷傲堅強的父親在飯桌上說:“我這輩子才華和努力都夠,賺不到錢的原因是個性太強、處事不圓潤。”
后來他又多次反思這個問題,以至我大學就開始看心理學的書,一直特別重視自己的情商修煉。
父親身上貧窮的成因,在我這里得到了很好的修復。如果他沒有坦誠面對,而是怪家庭怪社會,后代可能就會在偏執的怪圈中,變得又窮又驕傲。
家長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比故作堅強更有威信。條條大路通羅馬,不要跟住在羅馬的人比,父母與孩子合力的每一分努力,終究是離羅馬一天天近了。
面對、接受、處理、放下。愿天下為人父母者,都堅信父母比學校更有力量,再大的教育資源差異,也比不過父母心態的差異。
最近看到太多窮人家的“富二代”,工作中畏難,自尊心超強,做不得,說不得。
教育的差異,會讓貧富差異定格,甚至加劇。而這種差異,不是你上什么學校,而是你的父母能否以平常心面對自己的處境,在反思與成長中,摸索教育的方法。教會孩子如何做人是每個家長義不容辭的職責。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家長首先走出愛的誤區。
在桐鄉,有種大場面叫豐收!
青海玉樹州治多縣發生5.1級地震
興慶環衛工 好人好事多
鼎城江南小學:中秋佳節之我想對您說
4天11余萬人次觀展 用藝術扮美生活漸成共識 藝博會成咱濟南人的傳統
每個家庭都有這個現象,影響孩子的一生!
眉山市教育體育局關于眉山市第一小學公開選聘優秀教師的公告
享受職業培訓補貼的情況公示(北海市職業技能培訓學校代申請職業培訓補貼人員名單(培訓批次為201730共20人))
本周后期將有一次降雨過程
萬米高空廣州醫生救助病人
高中生被送去"心理輔導" 不吃冬瓜遭教官打裂耳朵
溆浦:辣椒紅了,村民樂了
東源推進巡視整改工作會議提出
五個方面發力用力確保整改不折不扣
[雙流區]中央省市多家媒體關注安康家園
上半年各省份居民收入增速榜出爐看看城鄉哪更快
推進學校語言文字規范化建設
常州這對夫妻為逃避3萬元債務 竟玩起結婚離婚游戲
臨海大田:在城市化中堅守本土文化
江寧區圖書館開通全市首個“網上借閱服務平臺”
靖西開展“五查五看”護航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