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先后建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廠等項目——
垃圾“變廢為寶”助力建設美好家園
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變廢為寶”的綜合處理利用方式在三亞已經實現。
2017年三亞共處理生活垃圾總量約63.7萬噸,其中焚燒約46.3萬噸,填埋約16萬噸,餐廚垃圾約1.4萬噸;全年焚燒發電量約為1.6億度,上網電量約1.37億度……目前,三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基本上達到1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近年來,三亞先后建設了垃圾填埋場、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餐廚廢棄物處理廠、垃圾滲濾液處理廠及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廠等,從根源解決垃圾處置問題。
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廠:
預計年處理建筑廢棄物50萬噸
2月11日,三亞日報記者來到位于天涯區南島農場的三亞市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廠,廠區布局合理,井然有序,辦公生活區簡潔明亮,綠茵如畫,一幅熱帶風情景象。廠區采用全環保封裝,同時采用全新高科技、自動化生產,呈現出一派現代化、環保化工廠的景象。
三亞市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廠ppp項目于2017年12月14日建成,并于2017年12月15日試運行。作為我省首個循環再利用的建筑垃圾處理項目,該廠預計年處理建筑廢棄物可達50萬噸,成功實現了建筑垃圾“變廢為寶”的綜合處理利用。
“通過再生利用,每年可生產36萬方性能等級能滿足國標要求的再生混凝土;6000萬塊綠色環保水泥磚、透水磚以及各種新型墻體材料以及25萬噸路基材料和1萬噸種植土,從根源上解決三亞市建筑廢棄物亂倒現象。”三亞瑞澤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占鋒告訴記者,該項目不僅可消納大量的建筑廢棄物,節約土地,美化環境,降低污染,大大減少建筑垃圾廢棄物處置不當而引發的環境問題,還能把建筑廢棄物變廢為寶,應用于市政、園林、水利等配套設施建設,減少因城市建設快速發展所造成的開山取石,河道抽砂等生態破壞行為。
“該項目的試運行,標志著海南省建筑廢棄物資源化事業的啟動,致力于服務社會,造福于民,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市園林環衛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從根本上解決三亞市建筑垃圾私拉亂倒、亂堆亂放的現象,并實現有序化、規模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的建筑廢棄物處理,實現變廢為寶、減少污染、美化環境和綠色發展的功效。
不斷完善設施建設:
增強對各類垃圾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理效率
垃圾填埋場于2009年3月投入運行,設計規模為日處理能力500噸;
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一期于2014年年底建成投產試運行,設計規模為日處理生活垃圾700噸,項目二期工程已于2016年6月建成運營,設計規模為日處理生活垃圾350噸;
餐廚廢棄物處理廠于2015年12月建成投入運營,設計規模為日處理餐廚廢棄物100噸;
垃圾滲濾液處理廠于2015年12月開始商業運營,設計規模為日處理滲濾液進水350噸;
……
目前,三亞已建成的垃圾處理項目有5個,分別為垃圾填埋場、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餐廚廢棄物處理廠、垃圾滲濾液處理廠及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廠,增強了三亞對各類垃圾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理效率。
“三亞生活垃圾日產量已超過焚燒發電處理規模,為進一步實現三亞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已啟動焚燒發電廠三期項目建設,設計日處理規模為800噸,預留400噸。同時啟動滲濾液處理廠二期及糞便處理廠建設工作。”市園林環衛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3個項目選址論證及設計方案已通過市規委會審批,并啟動了現有垃圾填埋場沼氣發電項目、田獨垃圾處理場的治理、爐渣資源化利用等項目建設。
據悉,隨著三亞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將極大地增強三亞對各類垃圾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理效率。
(三亞日報汪慧珊洪光越)
公安縣楊家垱水站計劃5月底建成提升水質監測能力
慈溪50多個“先鋒驛站” 打造黨建新品牌
上體育課被踢傷 學校同學共擔責
小改動,大幸福——感受農村廁所改造
甜甜的懷化之花兒甜了│新晃:走進油菜花海
三亞:垃圾“變廢為寶”助力建設美好家園
“數一億粒米”后,“畫30天月亮”的作業又來了...
以“科技夢”助推“中國夢” ——中國科技創新實現歷史性跨越
德州市正開展綜合交通調查請居民積極建言獻策
湖口縣青少年活動中心走進湖口二小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
南京江寧區“引才旋風”刮進北大 接下來還要去哈佛耶魯
宿遷市開展文明春聯進萬家活動
江華已建420個“扶貧車間”戶戶都能就業增收
打好冬季行車安全“預防針”
我市市本級2018年度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公布
2018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 “中國一汽”排名第9位
瑞昌市夏畈鎮2018“天啟杯”籃球賽勝利閉幕
省環保督察組、省生態環境廳領導深入湛江開展現場督察
綠色祭掃成首選 文明新風入人心
老人“尋仙”滑落山崖 消防官兵抬擔架助他脫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