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黃山市長孔曉宏。 攝影 李勝蘭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李勝蘭):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黃山市長孔曉宏建議,建立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長效機制,加快生態補償立法。
3月12日,就黃山市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有效轉化途徑、發展鄉村旅游等方面問題,全國人大代表、黃山市長孔曉宏接受了國際在線記者專訪。孔曉宏代表說,黃山市將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安徽樣板的示范先行區,努力讓黃山大地成為美麗中國的典范。
將黃山市打造成生態文明建設安徽樣板的示范先行區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孔曉宏表示,黃山市將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有效轉化的路徑,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全面落實林長制,持續加大松材線蟲病防治力度,確保黃山松安全。扎實推進全國“城市雙修”試點,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不斷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和品質,全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成為黃山城鄉的鮮明標識。
建議建立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長效機制
發源于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的新安江,是安徽省內僅次于長江、淮河的第三大水系,也是目前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2012年,新安江流域開展中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截至2017年底,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兩輪試點全面完成,探索走出了一條上游主動強化保護、下游支持上游發展的互利共贏之路。
針對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的有效推進,孔曉宏向記者介紹了“堅持一個目標,突出兩個重點,建立三個機制,實現四個效益”的“新安江模式”。
“堅持一個目標”是指通過組織試點,確保新安江流域水質穩定向好,確保上下游地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兩山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趟出新路、提供示范。
“突出兩個重點”。一是突出系統治理。包括強化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強化工業點源污染防治、強化城鄉垃圾污水治理、強化重點河道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二是突出綠色產業。強化污染項目源頭控制,嚴把項目準入關,加快發展綠色產業,大力培育綠色食品、文化旅游、智能制造、新材料等產業集群。
“建立三個機制”。一是建立高位推動的工作機制。安徽省建立了常務副省長主抓的工作機制,并對黃山市考核體系作了調整,更加側重于考核生態保護等指標;二是建立多元投入的保障機制。創新資金籌措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投入;三是建立共建共享的聯動機制。堅持上下游定期協商,完善皖浙兩省聯合監測、應急聯動等橫向聯動工作機制。
“實現四個效益”。 一是生態效益。環保部公布的監測數據顯示,2011年—2017年新安江總體水質為優并穩定向好;二是經濟效益。經評估,新安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總計246.5億元;三是社會效益。流域廣大干群思想觀念進一步轉變,保護新安江已成為民眾的自覺行動;四是制度效益。新安江水環境補償試點工作寫入了黨中央和國務院文件,為建立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補償機制積累了經驗。
孔曉宏表示,與全國大江大河治理一樣,新安江治理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和反復性。為進一步鞏固試點成果,建立全流域環境同治、產業共謀、責權明確的共建共享長效機制,發揮好先行先試、示范引領作用,建議國家有關部委抓緊建立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長效機制,加快生態補償立法。
下一步,黃山市將持續強化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確保全流域水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等主要指標持續保持全國先進水平,推動流域生態補償“新安江模式”向“中國模式”邁進升級。
探索“生態+”發展之路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同頻共振
黃山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針對黃山市如何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有效轉化這一問題時,孔曉宏回答說,綠色是黃山的根本底色,生態是黃山的最大優勢。黃山市將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引導產業布局、倒逼結構轉型,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生態美”和“百姓富”同頻共振。
一是走“生態+精致農業”的發展之路。黃山市山多地少,發展規模農業不是強項,但這里生態好、特色資源豐富,發展精致農業大有可為。比如茶產業,黃山好山好水出好茶,是中國“十大名茶”祁門紅茶、太平猴魁、黃山毛峰的原產地。近年來,黃山市持續推進茶葉種植生態化、加工清潔化改造,2017年全市生態茶園達72.9萬畝、占茶園總面積95.8%,茶葉綜合產值突破132億元,出口額占全國12%、全省70%以上,茶農人均茶葉收入達4763元,太平猴魁核心產區猴坑村人均達到14.5萬元。
二是走“生態+新型工業”的發展之路。近年來,黃山市立足市情特點和產業基礎,將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作為一條主線來抓,既高度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又更加聚焦產業發展和實體經濟,通過優先發展綠色食品、電子信息、文化創意三大成長產業,加快打造裝備制造、綠色軟包裝兩大優勢產業,改造提升精細化工、紡織服裝兩大傳統產業,大力培育和發展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走出具有黃山特色的調轉促之路。
三是走“生態+全域旅游”的發展之路。近年來,黃山市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休閑農業發展相結合,大力開發旅游新業態新產品,為游客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旅游體驗。下一步,黃山市將大力實施“旅游+”戰略,把全域旅游作為主攻方向,深入推進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和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建設,全面推動黃山旅游“品質革命”,努力在全國旅游轉型升級中走在前列。
四是走“生態+產業扶貧”的發展之路。作為山區城市,黃山市70%的貧困人口分布在山區。近年來,黃山市積極構建生態產業扶貧新格局,先后實施了公益林、森林撫育、新一輪退耕還林等營林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并從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選聘擔任生態護林員,獲取工資性收入;依托森林資源和鄉村景色,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游,帶動貧困戶出售山核桃、菊花、筍干等土特產品。一系列組合拳取得了顯著成效,綠色產業成為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撐。
滿足游客多元化消費需求重點打造六種鄉村旅游產品
立足于旅游、文化、生態“三位一體”的綜合優勢,黃山鄉村旅游資源條件得天獨厚,得益于加快構建的現代化立體交通體系,黃山鄉村旅游的客源地市場也在持續擴大,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孔曉宏介紹,下一步,黃山市將主動順應大眾旅游時代多元化消費需求,重點打造六種鄉村旅游產品。
一是文化體驗型。主要是圍繞以西遞、宏村、唐模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推出一批滿足游客深度文化體驗需求的產品;二是戶外運動型。主要是打造好黃山國際登山大會、國際山地車公開賽等品牌賽事活動,吸引更多戶外運動愛好者前來黃山競技比賽、觀光休閑;三是研學旅游型。黃山市是安徽省唯一被國家旅游局認定的“全國首批十大研學旅行目的地城市”,黃山市將發揮古徽州文化昌盛的優勢,推出一批研學旅游示范點和師生游、體驗游產品;四是康體養生型。發揮黃山生態環境的優勢,按照醫旅結合、醫養整合、多業融合的思路,加快發展大健康產業,讓游客在黃山康體養生、養老;五是攝影寫生型。主要依托宏村、西遞、屏山、南屏等一批古村落和“百佳攝影點”,持續做大攝影寫生產業;六是民宿度假型。推出徽州精品民宿50佳、規劃打造民宿集群20處,進一步提升“徽州民宿”品牌影響力。
海豐召開農信社不良貸款戶催收推進會
不用取票!安徽這些車站可直接刷身份證乘高鐵了
新邵縣病媒生物(蚊蟲、蠅類)密度控制成功通過省、市專家驗收
大浪街道召開2018年上半年度安全生產工作會議
張勇段紅蓮率隊到雙流鎮檢查水環境保護工作
全國人大代表孔曉宏:讓黃山大地成為美麗中國的典范
改革開放讓老北街煥發青春
高標準嚴要求 不負人民信任與重托
前三季度經濟增長6.7% “六穩”政策效應將逐步釋放
科學組織施工 確保按期通車
龔文密主持召開邵陽市委常委會會議 牢牢把握“三個一以貫之”要求
董力寫真詮釋“心董男友力”
德國華商攜34個高新項目來麗“聯姻”
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東莞市核心技術攻關“攀登計劃”實施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
建湖縣近湖街道重抓高質量發展
珠山分局陶院派出所對陶院新校區進行消防安全檢查
田園嘉年華開啟市民度假新模式
助力全國文明城市創建 德州市委宣傳部與東方明珠小區“結對子”
伴隨一聲轟隆聲響 興寧大道實現全線無障礙施工
雙八鎮清潔家園在行動 大街小巷一掃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