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的笑臉是脫貧攻堅最真實的成效。 安宣攝
“今天真高興,分了紅不說,我還在合作社打工,這么說吧,掙了1萬多塊,來年還要擼起袖子加油干。”
“過去大病沒錢看,小病就吃藥對付著,現在有政府給撐腰,再不怕去醫院了。”
“現在新修了路、院墻,安上了路燈,村屯也整潔了,一點也不比城里差。”
“沒有好政策,我還得住在40多年的土房里。”
……
這些貧困群眾的肺腑之言,便是大安市精準扶貧的寫照。
一年來,大安市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的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拿出繡花功夫,穩步推進脫貧攻堅,取得了不俗成績:1.3萬人脫貧,8個貧困村實現“摘帽”,貧困率下降到4.9%。
聚力攻堅 奏響脫貧“大合唱”
這個市強化組織領導,成立了以市委書記和市長為雙組長的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2017年共召開11次市委常委會、6次政府常務會、7次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擴大)會,并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產業扶貧、包保幫扶、危房改造等扶貧重點工作。先后出臺了87項政策文件,確保扶貧工作有抓手。市級領導帶頭包鄉駐村,對全市脫貧工作進行了覆蓋式調研指導、督促檢查,有效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各級黨員干部真正把扶貧職責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與18個鄉鎮簽訂責任狀,明確目標責任;2765名市鄉村三級干部包鄉包村包戶包人,派駐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實現全覆蓋。聚焦機制建設。推行了建檔立卡標準化、精準施策個性化、包保幫扶精細化、全程管理痕跡化、責任追究嚴格化、成效評價專業化“六化管理機制”,確保實現精準識別、壓力傳導、包保幫扶、自查整改、督查管理和監督執紀“六個到位”,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約談包保幫扶部門主要領導26人次,集中約談18個鄉鎮黨委書記和69個市直部門“一把手”,壓實了脫貧攻堅責任。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調整了7名鄉鎮黨委書記、15名村黨支部書記,召回24名不稱職的第一書記。通過以上率下、常抓嚴管,崇嚴尚實、真抓實干的作風在大安市脫貧戰線得以弘揚。創新開展了“千名干部駐百村進萬戶”百日行動,1056名機關干部深入村屯,與貧困戶同吃同住同勞動,解決問題346個,辦實事5400余件;在白城市“三幫扶一推動”活動中,大安1612名包保干部利用7天時間,入戶2萬余戶,啟動庭院經濟、推廣“企業+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脫貧模式等,固化了幫扶成效。
精準“造血” 打造增收“蓄金池”
產業扶貧是鏟除窮根的根本之策。為此,大安市加大資金投入,支持力度空前。2017年統籌整合涉農資金75773萬元,推動“五疊加一帶動”。
推進種養產業疊加。持續加大扶持力度,將大棚種植補貼標準由2016年的二星戶5500元、三星戶8000元統一提高到每戶12000元;將畜禽養殖補貼由2016年的二星戶3000元、三星戶5000元,統一提高到每戶8000元。已投入資金6180萬元,扶持6733戶貧困戶新發展大棚1984棟、養殖畜禽11.4萬只(頭、匹)。同時,對已脫貧的二星、三星貧困戶,繼續執行2016年標準,防止脫貧再返貧。
推進庭院經濟疊加。制定了《發展庭院經濟實施方案》,對2017年貧困戶和2016年已脫貧戶每平方米補貼3元,每戶最高補貼1000元,共有12811戶貧困戶發展庭院經濟。同時,積極聯系企業、合作社,解決銷售出路,實現“訂單生產”,貧困戶戶均增收1640元。
推進光伏項目疊加。投資9.03億元,建設了6萬千瓦集中式光伏電站和4.1萬千瓦村級分布式光伏電站,帶動了12306戶貧困戶戶均增收540元。
推進電商扶貧疊加。建成1個電商服務中心、18個鄉鎮物流站、182個村級電商服務站,實現94個貧困村全覆蓋。建成8個線下體驗店,培訓貧困群眾6000人(次),利用網絡銷售本地農副產品,解決了貧困村買貨難、賣貨難的問題。
推進生態補償疊加。出臺《大安市畜牧產業扶貧項目實施方案》,按計劃總投資的60%以上,對人工草地建設、草原更新改良、草原水利設施建設、草原圍欄建設進行補助。二、三星貧困戶以自身享受的1萬元“貼息貸款”入股,草原建設保護主體從收益中拿出10%—15%給貧困戶分紅,保證每戶每年分紅1000元,目前已帶動二、三星貧困戶305戶。利用省林業部門生態補償政策,在全市223個行政村選聘223名貧困人口擔任生態護林員,年收入9237元。
推進經營主體帶動。2017年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注入資本金5000萬元,專項用于扶貧貸款擔保,已發放扶貧貼息貸款1.75億元,支持26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2449戶貧困戶聯結帶動。
六重保障 筑牢脫貧“安全網”
強化教育、醫療、住房、低保、就業、社會救助,全方位構建脫貧攻堅“安全網”。
教育方面,2017年財政投入資金126.8萬元,在實施白城市教育精準扶貧政策的基礎上,為加大學生資助力度,對就讀普通高中的189名貧困戶子女每生每年補助資金標準由2000元提高到5000元。同時認真落實國家、省各項學生資助政策,實施貧困家庭大學生“生源地”助學貼息貸款,為31名學子發放貸款資金23.6萬元。發放資助資金273.3萬元,資助學生2999人(次),全市貧困家庭子女無因貧困而輟學。
醫療方面,設立貧困戶補充醫療保險基金和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基金1000萬元,列支“三下沉、兩提高”專項基金500萬元,貧困群眾門診報銷比例提高到80%、縣域內住院報銷比例達85%以上。農村常住人口新農合參合率超過99.4%,全市貧困人口慢性病門診及住院診療報銷總費用達3406.7萬元,新農合提高比例報銷達316.8萬元,1368人實施了兜底求助,救助資金149.7萬元。
住房方面,9409戶農村危房全部竣工,其中6242戶貧困戶住上了溫暖的新房子。
兜底保障方面,持續提高農村低保標準,2017年已調整至每年3200元,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實現了“應保盡保”。
就業方面,共舉辦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41場,1182人貧困勞動力找到了工作。大安惠民村鎮銀行采取合作委托培養方式,定向資助貧困學生就學,畢業后到當地惠民村鎮銀行就業,8名貧因戶子女成為受益者。實施了3大類19條返鄉創業政策,新增農民工、大學生返鄉創業人員1148人,12名返鄉創業人員通過開辦合作社、加工廠帶動貧困戶817人。被命名為省級農民工等返鄉創業示范縣,1家企業和1家合作社被人社部命名為全國就業扶貧基地。
在社會扶貧方面,共組織社會扶貧22次,收到社會各界捐贈扶貧資金1557.5萬元。經積極爭取和高效對接,建檔立卡貧因戶全部納入省衛計委、省民政廳、省慈善總會、省人民醫院聯合開展的“脫貧攻堅醫療慈善救助”活動求助范圍。
補齊短板 路暢村美喝上安全水
在扶持貧困戶發展產業的同時,聚焦基礎設施建設短板,重點推進了交通暢通、環境整治和水源提升“三項工程”,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投資12億元,修建“跨一江連三省”的嫩江大橋,目前已完成70%。2018年完工后將成為連通吉、黑兩省交通大動脈和新的經濟命脈;開工縣級公路4條,建設規模179.4公里。目前已完成111公里,完成投資4.05億元,完成自然村屯硬化路155.2公里,完成危險橋改造5座,全市281個貧困屯已通達259個。
投資2.16億元,實施61個村、176個屯環境整治工程,村容屯貌大為改觀。
全市抗旱水源井達18929眼,有效灌溉率達95%。在16個鄉鎮對52個村、96個自然屯的飲水安全工程進行新建和鞏固提升,受益人口3.96萬人。同時推進龍海灌片、嫩干治理、洮兒河治理和西部供水等重點水利工程,增強對生態環境、農業發展的保障能力。
如今,大安市脫貧攻堅已經進入攻堅拔寨、決戰決勝的關鍵一年,全市上下將立足當前基礎,集中全部力量,確保實現年底整體脫貧的目標。(安新軒)
南充成全省唯一紡織服裝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
市機關作風整頓領導小組深入市質監局進行調研指導
為躲人撞樹男司機被困傷勢較重 消防員救出
我市新增公交快線并對11路公交線路進行調整
第一季度我市實有市場主體總量突破34萬戶
1.3萬人“摘窮帽”
奮力開創新時代大安全面振興發展新局面系列報道之一
市公安局:集中整治“臉難看事難辦”
哈拉烏蘇冰雪樂園精彩多 每天接待游客數千人
市衛計委扎堆“人海”宣傳健康滁州
暴雨來襲 天津全城全力排積水
富陽打好“治堵”組合拳
西鄉街道嚴查火災隱患
華安:財稅收入實現首季“開門紅”
豐南區司法局做好服刑人員信息核查工作
“送醫藥上門”打通健康扶貧“最后一公里”
碑林區五所民辦學校開始面談招生
海鹽沈蕩蹄疾步穩開展年報工作
貼心!殘聯上門辦理殘疾人證
雪天觀景“紅背心”護航
泛秦巴區域新聞宣傳合作聯盟第一次聯席會議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