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聞今述
改革開放以后,農村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個體企業、私營企業和聯戶企業被允許存在,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通過自找門路,自籌資金,自辦企業,從第一產業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從農業轉移到工業、建筑業、運輸業和商業服務業。當年在梅縣雁洋集體企業農機廠的基礎上技術入股改造成立的雁洋自行車零件廠,是我市最早的一批鄉鎮企業,后來發展成為梅州鄉鎮企業的“領頭雁”。
技術入股“異想天開”成真
改革開放初期,梅縣雁洋的謝耀文的兩個兄弟和爸爸都在國營或集體自行車零件廠工作,掌握著自行車輪框制作等關鍵技術。為了響應改革開放的政策搞活鄉鎮經濟,在梅縣雁洋公社書記丘志忠的鼓勵和支持下,謝耀文攜弟弟謝會文、謝治文、謝安文以技術入股的形式承包了雁洋農機廠,后改名為雁洋自行車零件廠(又稱雁洋輪框廠)。
“技術入股”做輪框,這在當時是“異想天開”的做法。當時的雁洋企業辦當下就放出了反對意見:“輪框做廢了,連煮飯燒火都用不上。”有人說黨委靠謝耀文這個“耕田佬”辦工廠是在打“死算盤”。謝耀文也在和公社訂立的合同中寫明:如果工廠辦垮了,可以清理家產,凍結存款,追究刑事責任。表明辦廠決心。
這事最后還鬧到了當時的地委,也沒有獲得支持,卻也不干涉。但畢竟是在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廣東,也有支持嘗試的聲音。《羊城晚報》在頭版對此事進行了報道,省里派出工作組前來調查,之后對這一做法充分肯定。在公社的擔保下,雁洋自行車零件廠獲得了銀行26萬元貸款作為工廠籌辦資金。
1981年,雁洋自行車零件廠利用舊豬舍做廠房,購置機械設備,正式投產。謝耀文在后來的總結中說,能夠在思想陳舊和資源匱乏的當年辦起企業,離不開開明的“婆婆”。
“我們最先是給江西南昌的一家自行車廠供貨。”當時任零件廠司機的李秋方回憶,廠里從廣州等地購進鋼材,在廠里軋成輪框,再進行打磨拋光賣出去。李秋芳當時開著載重4噸的東風貨車,經常到江西送貨。
成為知名自行車廠的供應商
雁洋自行車零件廠成立后,始終將“效益”擺在前列,對品質的控制也特別嚴格。記者找到當時的車間工人賴玉林,她說:“我19歲就進入了輪框廠工作,當時的人看來是‘十分光榮’的,月工資能拿到30多元。” 她回憶,自行車輪框一開始是純手工拋光,到后來是半機械化。廠里三班倒,雖然交通不便,但工人卻來自全國各地,按勞分配,計件工資。打磨幾十個,檢查的時候就有好多個不合格要扣錢,工人們就必須認認真真地做。
廠里投產第一年,克服了很多技術上的困難,也從廣西等國營廠請來了一些技術人員。謝氏兄弟四人吃住在工廠,建立了統一高效的生產指揮和經營系統。該廠后來成為當時國內包括“飛鴿”“永久”“鳳凰”等多家最知名品牌在內十幾間自行車廠的供應商,在梅州鄉鎮企業中遙遙領先。1987年,零件廠產值達到2200萬元,實現利潤203萬元。
鼎盛時期,雁洋自行車零件廠的工人達到近千名,生產的輪框供不應求,廠區前的大路上經常排著十幾輛全國各地來載貨的大卡車。這些進貨商要在雁洋的旅社待上半個多月的時間才能順利拿到貨。
1989年,謝耀文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還獲授“中國改革功勛”勛章。
燃情故事
盈利18萬主動奉公 每人只拿9900元
上世紀80年代初的18萬元相當于現在多少錢呢?按銀行專業人士說法“應該是1000多萬了吧”。
1979年謝耀文兄弟籌辦雁洋輪框廠時,除了當時公社的幾個領導,公社沒有多少人相信謝氏兄弟辦的是生產輪框的工廠,公社黨委不得不和謝氏兄弟簽訂每年上交15000元利潤的承包合同。
想不到在辦廠第二年即1982年,工廠產值突破100萬元。如果按合同,謝氏兄弟將變成擁有10萬元的“富翁”。在巨大的財富面前,人們眾說紛紜,有人說他們準備購買進口小轎車,有人說他們準備建小洋樓等。
就在這時,公社領導找到謝耀文。若是平時,領導見到謝耀文就開門見山地說事。可今天,他們坐了半天都不說話,面面相覷。
“領導,有什么指示盡管直說。”性格直爽的謝耀文說。公社領導一笑,說:“你們先猜猜。”“不用猜,你們是怕我們謝氏兄弟變成大富翁。你們有什么話盡管說。”謝耀文把公社領導的來意一語道破,引得大家大笑起來。
公社領導嚴肅地說:“我倒想摸摸你們的底。開廠一年多,除工資稅收外,你們估計盈利多少?”
“18萬元左右。”謝耀文說。
兩位領導立即豎起耳朵,瞪大眼睛,神態相當驚訝。這個數字顯然大大出乎意料,剛剛投入生產一年多利潤就那么多!
謝耀文說:“我們的國家還很窮,集體還很窮,個人沒有必要在這樣的情況下拿過多的錢,我同意修改承包合同。”于是,按照原來的合同謝氏兄弟可得18.5萬元,修改后他們每人只拿到9900元的技術分紅和獎金,而集體得18.5萬元的利潤。
就這樣,集體收入從1.5萬元變成18.5萬元,個人收入從18.5萬元變成每人9900元。
浪花
“車間里的愛情”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在雁洋自行車零件廠做工。后來,我阿爸在廠附近開了一家也是當地唯一一家糖煙酒店,還經營煮粉等早餐,生意紅火。1984年,隨著零件廠的工人數量越來越多,鎮里的小賣部增加到了4家。阿爸是村里較早富起來的人,很早就買了14公式的電視機。”
——當年零件廠的職工葉全賢
“零件廠不僅給本地青年提供了工作崗位,也吸引了來自全市各地甚至全國其他地方的青年。工人們日夜相處,誕生了很多‘車間里的愛情’。青年人擇偶的范圍變大了,也有了比以前更自由的戀愛方式。由于有了固定的經濟來源,下班后,青年人或到小賣部買東西吃,或騎著自行車到附近的丙村看電影。”
——當年零件廠的職工葉新全
還看今朝
從“有益補充”到“半壁江山”
1984年,貫徹中央和省關于開創鄉鎮企業新局面的指示精神,梅縣地區全面推行鄉鎮企業經營承包責任制,同時貫徹農工商一齊發展和鄉(鎮)、村、戶聯戶一起上的方針,個體企業、私營企業和聯戶企業發展又有新的突破,產業規模、投資規模不斷擴大。1984年,全梅縣地區個體企業、私營企業和聯戶企業(股份制合資企業)有3989家,企業人員75072人,總收入11955.79萬元,占全地區鄉鎮企業總收入的30.76%。
1990年,梅州市個體企業、私營企業、聯戶企業發展到130049家,企業人數267599人,總收入17.2746億元,占全市鄉鎮企業總收入的61.89%。其中,8人以上的私營企業1262個,總收入11768萬元,占全市鄉鎮企業總收入的4.2%。規模較大的企業有五華縣雙頭鎮雙聯水泥廠、梅縣丙村毛巾廠、大埔縣高陂中藝瓷廠、蕉嶺縣永興文用廠,年產值都超過100萬元。
1992年鄧小平南巡發表南方談話以來,民營經濟快速發展,梅州全市各縣(市、區)陸續發布關于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意見。民營經濟逐漸廣泛分布在各行各業,在第二、三產業中比例不斷提升,從“有益補充”發展到“半壁江山”,再到“主體地位”的跨越。
梅州民營企業現狀和貢獻
●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市發展民營企業2.86萬戶、個體工商戶18.54萬戶
民營企業注冊資本1475.2億元、個體工商戶注冊資本87.3億元
●2017年,梅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125.82億元,其中民營經濟增加值700.20億元,占比超過六成
民營企業創造了80%以上的新增就業崗位,就業人數突破118.3萬人,成為解決就業問題的主渠道
民營企業上繳稅金183.3億元,占全市稅收總額的85.4%
統籌:王偉金
采寫:楊敏 謝影秋 古立維 梁茜凡 曾思琪
編輯:楊敏
版式:黃艷
校對:吳小文
桑植縣積極開展健康扶貧暨計劃生育冬春季服務月活動
大悟提升水環境質量
說“器量”
東莞非遺走進群英小學 讓學生零距離體驗傳統文化
“梨園模式”帶動黃河灘區群眾穩定脫貧
鄉鎮企業“領頭雁”:雁洋自行車零件廠在質疑中成長
龍臨鎮:人大代表育出“蠶寶寶”
衡百集團引領衡水市零售業發展
貴陽市城鄉規劃局云巖分局集體學習諶貽琴在貴州省十三屆一次人大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講話精神
上海經濟總量正式站上3萬億元新臺階 經濟轉型升級成效顯現
公路大橋橋頭堡修繕一新建成30年首次大修,解決了結構銹蝕、外觀破損等問題
臺州市建設法治政府(依法行政)考核工作圓滿結束
重視品牌 重視研發 成效顯著 我市企業參加第二期廣交會交出靚麗成績單
橫車中學舉行誓師動員大會
深圳交警鹽田大隊在大梅沙收費廣場開展重點違法整治行動
明起檸溪片區交通組織大調整走錯可能扣6分怎么繞行交警支招
“陽光村務”讓村務監督更陽光
江永二中開展“支部主題黨日”活動
他可能是小偷中電焊手藝最好的
渝北:龍塔街道開展剪紙活動 最美山城入紙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