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成都首個地下污水處理廠,用地面積減少近2/3,污水處理時間卻大大縮短。”走進成都天府新區第一污水處理廠,一座景觀式公園映入眼簾:汩汩清泉從地下涌出,潺潺流水梯次流過碧綠的生態草塘。據承建該廠的中建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污水處理流程全在地下完成,地面則是集環保科普、休閑休憩于一體的活水公園。污水處理后尾水全部回用,不僅能控制水污染,還能每天提供10萬噸高品質再生水。
生態發展關系人民福祉。近年來,四川把生態綠色發展作為長遠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舉,全面打響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以綠色為底色的民生畫卷正徐徐展開。
加大治理力度
生態意識深入民心
“現在每逢大雨,山上流下來的水沒那么多泥沙了。”望著滿山綠油油的茶壟,青川縣石壩鄉黨委書記劉祥君感慨地說。
石壩鄉三江村地處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內,山高坡陡,土地破碎,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每逢夏季,極易發生泥石流等地質災害。2016年,石壩鄉在三江村實施生態治理,栽植了1000畝茶葉。茶樹根系發達,能很好地凝沙固土保水,當地氣候也適合茶葉生長。從此,當地水土流失得到控制。
好的生態是民生發展的前提,四川各地緊盯問題,鐵腕治污。全省88座非法碼頭全部停止經營,非法采砂全面有效遏制。集中整治沿沱江磷石膏堆場的歷史遺留問題,采取關停一批、搬遷一批、轉型一批、入園一批等措施,整治3.5萬余家。關閉或搬遷養殖場及養殖小區1.3萬家,將21萬家養殖場納入監管。實施城鎮污水和城鄉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三年推進方案,集中開工683個污染防治重大項目,總投資1200多億元。
作為中國四大磷礦基地之一,綿竹市有11座磷石膏堆場。綿竹市委、市政府對全市磷石膏堆場整治實行領導掛牌督導,2017年12月,磷石膏堆場企業聘請專家對8個2017年完成整治工作的磷石膏堆場開展了自行驗收,8個堆場均通過專家驗收。
行走在眉山市丹棱縣的鄉村里,家家戶戶房漂亮、院整潔,村村水清亮、路通暢。這樣一幅美麗的農村圖景,得益于近年來丹棱縣探索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新模式。當地打破鄉鎮、村組行政區域界線,根據農戶分布,按照“方便農民、大小適宜”的原則,統一布局、修建聯戶池、聯組池、村收集站三級垃圾收集設施。
天剛蒙蒙亮,茂縣鳳儀鎮茶山村67歲的村民余家華和村民志愿者背上平均30多斤重的行囊,朝著九鼎山山頂方向進發……2004年,當地村民和環保志愿者聯合成立了以保護自然生態為主旨的“茂縣九鼎山野生動植物之友協會”。10多年來,協會已義務植樹500多畝、人工種草1000余畝。2012年,協會獲得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等單位頒發的“中國野生生物衛士行動”杰出衛士獎。
貼近民生需求
生態與增收齊頭并進
初夏甘孜,綠意盎然,美景如畫,靜靜的雅礱江、金沙江、大渡河緩緩流過……
近年來,甘孜州根據地域多處在高山峽谷之間的現狀,因地制宜,以山為“梁”,以水為“源”,“山種樹、路種花、河變湖”的思路,筑牢生態屏障,推動綠色發展。
“今年我種了10多畝羊肚菌,非常暢銷,收入20多萬元。”丹巴縣半扇門鄉喇嘛寺二村村民袁強告訴記者。甘孜在高原山腰地帶全力推進經濟林木種植,大力發展干果、特色水果、林下產品等。在山下氣候適宜的河谷地帶,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認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09萬畝,建成特色農業產業基地50.8萬畝,糧食生產連續9年豐收。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通過生態修復,魅力羌城讓老百姓真正過上靠山吃山、在家門口就能賺錢的日子。2017年,作為國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單位,北川接待游客635.07萬人次,同比增長26.87%;帶動相關產業收入51.71億元,同比增長27.02%。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51元,全縣整體順利脫貧。
“以前網箱附近的湖水都是黑色的,到了夏天枯水期,聞者無不掩鼻……”青川縣幸福村村委會主任沈連學回憶:大量網箱養魚讓白龍湖水質迅速惡化。2014年,為恢復白龍湖生態,青川堅決取締網箱養魚,2015年9月,全縣網箱全部拆除,轉而利用湖區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著力把環白龍湖示范帶建設成為融園區商品性、觀光娛樂性、文化性于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觀光園。
如今,當地生態與增收齊頭并進:白龍江出境斷面水質一直保持國家一類標準。30多戶農戶開起了農家樂,村民收入主要來源也從外出務工轉向經營農家樂、垂釣服務等。
著眼精準扶貧
好生態成致富新門路
“在平武,生態扶貧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勁動力。”5月16日,阿里巴巴生態扶貧交流會在四川平武縣舉行,交流會上,平武縣委副書記、縣長黃駿說,平武將作為生態扶貧實驗的首個試點縣與阿里巴巴進行合作,通過在保護地周邊實施生態產品營銷和產業技術系統化培訓,用生態的方式讓“綠水青山”真正變為“金山銀山”。
“生態好,種出的水果品質也好。”走進九寨溝縣雙河鄉草坪村,村民宛桃云正在地里勞作。他家房前的果園里密密麻麻地掛著毛茸茸的獼猴桃……
草坪村地處高半山,村民們靠種植玉米、土豆等傳統農作物為生,僅夠維持一家人生活。宛桃云今年55歲,家里有8口人,老伴和兒子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農活全落在他一個人身上。“沒想到九寨溝縣的生態環境還適合獼猴桃的生長。”看著掛滿果實的獼猴桃園,宛桃云樂得合不攏嘴。在他的精心呵護下,前年種下的3畝獼猴桃全部成功掛果,豐產期每畝收入近兩萬元。
在小金縣新格鄉元營村,當地村民在果樹下種植草莓。“草莓賣完了,大櫻桃、蘋果等特色水果又將陸續上市。”元營村第一家種植草莓的村民鄒復兵嘗到了甜頭。在鄒復兵帶領下,種植草莓成為元營村村民脫掉“窮帽”的新門路,如今草莓種植戶一年能有上萬元的收入。
位于秦巴山區腹地的通江縣是林業大縣,森林覆蓋率達62.5%,是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縣之一,被譽為“天然氧吧”。“貧困戶爭當護林員,既管護了全縣森林資源,又拓寬了貧困人口脫貧的路徑,可謂一舉兩得。”通江縣林業站站長楊鵑說,通江縣在157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選聘1204名生態護林員,每人每年發放勞務補貼5000元。通過實行“縣建、鄉聘、站管、村用”和“目標、任務、資金、責任”四到鄉鎮的管理機制,逐年讓全縣3000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生態護林脫貧一批”的政策紅利,共護綠水青山。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30日 06 版)
西寧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名單
犍為作家獲全國散文大賽優秀獎
我市部署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工作
受臺風影響 寧波明天夜里到后天有大到暴雨 局部大暴雨
2017年12月13日南通市區部分市場肉蛋蔬菜價格
四川 鋪就綠色生態民生畫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長春藍調傾城社區春節前走訪殘疾人家庭
天水母子遭非法拘禁29小時 被鳳翔民警解救
應城推行放權讓利 鄉鎮稅收過8億元
大鵬派出所民警到大鵬華僑中學開展禁毒、反恐、法制宣傳講座
來安縣“三個突出”筑牢產業扶貧基石
零陵義工協會為古城開街儀式保駕護航
市禁毒委員會深入推進全市禁毒工作
黨建引領為核心學習交流促發展
全市2018年春運啟動儀式成功舉行
未鋪防滑墊導致浴客滑倒摔傷 浴室被判賠償6.5萬元
我市1人獲全國1集體“五一勞動獎”
武寧縣2017年“生成杯”象棋精英賽在武寧一小隆重開賽
2017年南京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再次伸出援手幫助路邊受傷女子
下半年稅庫銀“三方協議”全程網簽有望覆蓋廈門九成以上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