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市社科聯(社科院)課題組
襄陽是一座融自然山水與歷史文化為一體的魅力城市。千百年來,人們盡其辭藻描繪這座城市的特色,書寫這座城市的印象:這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歷史文化名城,古色古香、莊重典雅;這是一座獨具特色、充滿魅力的華中旅游城市,風光旖旎、楚楚動人;這是一座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交通樞紐城市,南船北馬、七省通衢……為系統闡述襄陽特色,全面解讀城市印象,市社科聯(社科院)課題組以人文對話的形式,從學術層面探討了關于襄陽特色與城市印象的若干問題。
重構古典之城
主持人:襄陽古城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經典,歷史上曾是兵家必爭之地,但是襄陽古城的價值一直未得到充分挖掘,今天當我們重新審視襄陽古城,它有哪些重要價值值得關注?
課題組:誠如所言,以往大家在談及襄陽古城時,多半談及它完整而恢宏的城池結構及其軍事價值,但是襄陽古城的價值遠大于此,襄陽古城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經典的軍事博弈重鎮,是杰出的建筑藝術瑰寶,是寶貴的旅游資源。比如,襄陽古城歷史悠久,建筑獨特,是杰出的建筑藝術瑰寶,其主要建筑襄陽城墻、綠影壁、昭明臺等,在建筑藝術上均有獨到之處;襄陽古城的軍事價值體現在襄陽古城布局嚴謹,形勢險要,城高池深,易守難攻,自東周以來,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戰場,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具有全國性意義的軍事博弈重鎮;再比如,襄陽古城“檀溪帶其西,峴山亙其南”,集青山、綠水、芳洲、古城為一體,天然之美和人文之美于一身,布局精巧、環境優美、風光秀麗,令人心曠神怡,是寶貴的旅游資源。
主持人:在城市化快速推進的形勢下,我們如何保護襄陽古城的歷史風貌,復興古城曾經的輝煌?
課題組:襄陽古城的復興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保護”與“復興”的工作:一是復興古城格局,重現“南城北市”的古城格局。二是復興古城水系,實施引水入城工程,重現古城水系。三是復興城墻與城樓,當務之急就是對現存的城墻加大保護力度,并重建城樓。四是復興街道與建筑,推進古城特色街巷建設,逐步對古城內的綠影壁巷、銅鞮巷、鼓樓巷、縣街等古街巷進行恢復。五是復興民俗與文化,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讓古城在開發過程中保留歷史和文化的延續。最后,復興生產和生活功能,重現市井風貌,可在北街開辟襄陽民俗文化園,全面展示襄陽民俗文化,在濱江古城墻完整展示中國古代城市防御體系及攻守場景,使游客對中國古代城市防御體系及攻守場景有直觀、深刻的認識。
主持人:重構襄陽古典之城,將展現出怎樣的復興愿景?
課題組:重構古典之城,關鍵在于重構古城之形,重塑古城之韻,重現古城之美。所謂“古城之形”,包括建筑、街區、城池形成的點、線、面完整體系,包括古城、漢江、峴山形成的宏觀、微觀之形,包括恢宏的外觀和精致的內景結合之形;所謂“古城之韻”,包括山、水、城之韻,亭、臺、樓、閣之韻,亦文、亦武、亦商之韻;所謂“古城之美”,則在于其古樸典雅之美、雄偉險峻之美、婉約靈秀之美。復興后的襄陽古城,亭臺樓閣競展風姿、相映成趣,峴首亭雄踞峴山之巔,桃林亭挺立漢水之濱,昭明臺占據城市中心,城門樓高聳入云,亭臺樓閣等建筑物坐落在奇山秀水間,點綴出一幅幅富有詩情畫意的美景。漫步于漢江之畔,拾級登上屹立千年的襄陽城樓,可感受“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的恢宏氣勢。插上帥旗的古城樓、金戈鐵馬的古戰場、氣勢恢宏的鐘鼓樓、人流如織的古街巷,呈現出一派古城風光。
守望三國名城的歷史記憶
主持人:三國時期在襄陽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回顧歷史,我們應當以什么樣的視野看待襄陽在三國時期的重要地位?
課題組:三國時期,從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劉表治荊州始,到公元280年西晉六路大軍東進南下滅吳止,襄陽在三國近百年的時間里,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地位迅速躍升,人才的薈萃、軍事的爭奪、政治的博弈,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譜寫了襄陽的精彩華章。看待襄陽在三國時期的重要地位,有三個重要視野:一是“荊州古治”下的襄陽,劉表治理襄陽近二十年,為襄陽擔當起三國策源地的重任打下了必不可少的基礎,使襄陽從區域性政治中心一躍成為繼洛陽、長安之后全國的經濟中心、文化中心、人才中心和三分天下的源頭;二是魏、蜀、吳爭奪下的襄陽,襄陽不僅是曹魏集團南狩的橋頭堡,也是蜀漢集團北伐的戰略策應地,還是孫吳集團戰略防線的重要節點;三是平吳前線下的襄陽,西晉蕩平東吳這最后一個割據政權,統一全國,是以襄陽為基地向南挺進的。這場影響深遠的大一統之戰,襄陽在物資準備、戰略策劃乃至戰術指揮上,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尤為難得的是,平吳之戰為后世提供了一個成功范例,奠定了襄陽作為全國“兵家必爭之地”的地位。從這些視野下回顧歷史,襄陽在三國時期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
主持人:襄陽在三國時期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近百年的三國歷史給襄陽留下了哪些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
課題組:三國歷史給襄陽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資源,總體說來,可分為如下系列:歷史人物系列方面,諸如客居襄陽的“中華智圣、名臣典范”諸葛亮,襄陽古城的締造者劉表,“一代梟雄、千古仁君”劉備等,本地俊杰有龐氏家族的龐德公、龐統,習氏家族的習珍、習禎、習隆等;傳奇故事系列方面,諸如劉表單馬入宜城、劉表建筑呼鷹臺、劉備馬躍檀溪、劉備三顧茅廬等;地理遺跡系列方面,諸如古隆中、王粲井、墮淚碑、呼鷹臺等;經典作品系列方面,諸如諸葛亮的《前出師表》《后出師表》《誡子書》,陳壽的《隆中對》等;精神遺產系列方面,諸如“智圣”崇拜折射出來的求賢若渴的崇智精神、關羽崇拜折射出的勇者不懼的尚勇精神以及從盡忠報國的古老傳統到盡忠職守的忠誠精神等。這些豐富的三國文化元素是襄陽建設三國歷史文化名城可資利用的寶貴素材。
主持人:襄陽有如此豐富的三國歷史文化資源,如何以此為基礎,打造三國歷史文化名城,提高襄陽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課題組:襄陽豐富的三國文化資源是十分寶貴的財富,建設三國歷史文化名城,提高襄陽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我們認為關鍵在于打造“四城”:一是打造“三國文化記憶之城”,在保護、完善現有遺址的基礎上,建設三國歷史遺址核心區,創建三國歷史博物館;二是打造“三國歷史文化紀念之城”,建設三國歷史文化主題廣場,樹立三國歷史文化雕塑,命名一系列三國歷史文化路(街)名、店名;三是打造“三國文化創意之城”,如發展三國文化的創意產業,建造三國影視城和三國實景街,建造三國主題蠟像館等;四是打造“三國文化傳承之城”,舉辦高質量的諸葛亮文化旅游節,開展一系列活躍三國歷史文化人文交流和精神傳承的活動,擴大襄陽對外交流。“四城”并舉,將使襄陽成為國內外知名的三國歷史文化名城。
以漢水文化塑襄陽之城
主持人:漢江作為長江最大支流,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漢水文化,在漢水文化起源、傳播、傳承中,襄陽占據怎樣的地位?
課題組:襄陽在漢水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襄陽是漢水文化形成的重要節點,漢水文化的一部分精華起源于襄陽,還有些雖然不是發源于襄陽,卻興盛繁榮于襄陽;襄陽是漢水文化精華的集聚高地,學界普遍認同的漢水文化的精華,如荊楚文化、三國文化、道教文化,在襄陽歷史上都得到了集中體現;襄陽是漢水文化交融的中心樞紐,其地處漢江中游,在整個漢江流域文化交流中起著承上啟下、中流砥柱的作用;襄陽是漢水文化保護的典型區域,襄陽城是漢江流域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城池,樊城是著名的漢江商埠,是漢江流域經濟史的活化石。襄陽還是一個文物大市,漢水文化遺存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襄陽是漢水文化發展的核心引擎,區位優勢明顯,文化建設起步早,搶占了先機,襄陽的文化產業在漢江流域有著較強的輻射力和帶動作用。
主持人:襄陽有如此豐富的漢水文化資源,如何保護、展示、傳承和創新好這一重要資源,形成漢水文化之襄陽印象?
課題組:襄陽可以充分利用漢水文化這一重要資源,將保護、展示、傳承和創新結合起來,打造漢水文化名城。具體來說,可以規劃和建設“三區”:一是構建“漢水文化風貌保護區”,依托襄陽城和樊城的國家級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根據其文化內涵與空間布局,劃定出一些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包括漢江古鎮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漢江商埠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等;二是構建“漢水文化風情展示區”,以“一江兩岸”為平臺,通過有效的組織,集中展示襄陽的傳統舞蹈、地方音樂、民俗文學、民間技藝等非遺項目和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藝節目,開展漢江休閑游、漢江夜游、水上競技、文化風情展示等項目;三是構建“漢水文化傳承創新區”,以魚梁洲為基地,立足現代文化項目的開發建設,創新漢水文化展示平臺。以“三區”為依托,可以塑造“四大城市印象”:一是以襄陽城為主體,塑造“漢江古鎮”城市印象;二是以樊城為主體,塑造“漢江商埠”城市印象;三是以魚梁洲為主體,塑造“漢江明珠”城市印象;四是以“一江兩岸”為主體,塑造“漢江唱晚”城市印象。
主持人:我們注意到,漢水文化傳承創新區是一個新穎的概念,具體來說,傳承創新區有哪些項目支撐?
課題組:漢水文化傳承創新區是一個正在研究的課題,我們認為以魚梁洲為中心,可以建設十大文化項目,即漢水文化廣場、漢水文化博物館、漢水生態文化館、漢水歷史故事館、漢水歷史名人館、漢水文化體驗館、漢水文化論壇、漢水文化藝術品交易中心、漢水民俗文化歌舞劇、漢水文化科技產業園區。比如,漢水文化博物館可全面融入漢水文化元素,對漢江流域各地的考古發現、民間藝術、醫藥科學、鑄造技術、紡織技術、陶器技術、漆器技術等做專題性的展示;漢水生態文化館以漢江流域典型的地形地貌特征為基調,以自然界的生態系統為依托,向參觀者展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時代主題;漢水文化體驗館重在給游客提供一個參與互動的場所,通過虛擬技術,制造仿真場景,讓游客參與其中,在聽、看、觸、摸等感官刺激下,直觀感受漢水文化;漢水文化論壇由若干個單元組成,借此打造以江河文化為主題的學術研究與交流的高端論壇。
青山碧水和美城
主持人:襄陽有“一江碧水穿城過,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譽,山環水繞,山清水秀,具體說來,襄陽的山水有何特色?
課題組:襄陽是中國山水城市的典型代表,“外攬山水之秀,內得人文之勝”,具有獨特魅力。襄陽“山”之特在于山之靈秀、厚重、田園風光;襄陽“水”之特在于水之清澈、溫潤、包容精神;襄陽“城”之特在于城之延綿存續、固若金湯、恢弘大氣;襄陽“文”之特在于文之繽紛璀璨、蘊藉深厚、多元融合、繁榮昌盛、聲名遠播。因襄陽山水“近”“親”“融”的特點,可將“青山、碧水和美城”概括為襄陽“山水名城”的個性特征。襄陽“山水名城”既有“山水美、自然美”的生境美,又有“形象美、藝術美”的畫境美,還有“理想美、夢幻美”的意境美。
主持人:錢學森教授1990年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襄陽山水條件優越,應該如何利用好襄陽的青山碧水,打造中國山水園林城市?
課題組:襄陽有良好的山水園林城市基礎,坐擁山水之美、湖光之勝。古人云“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壯”,襄陽更因“山、水、城”相間,可謂“城得水而靈”“城得山而勝”“城得文而美”,襄陽打造“山水園林城市”重點唱好“山”歌,描好“水”色,扮好“洲”綠,寫好“文”韻,塑好“美”景:實現青山環抱——“山為伴”,通過實施青山工程、綠道環繞工程、山山相連工程等,形成林在城中、城在林中、車在綠中、人在景中的森林生態網絡;實現碧水聯天——“水為情”,通過水綠工程、水動工程、水通工程等,形成獨特的“九水潤城”水系格局;實現生態綠洲——“洲為心”,通過“綠心”建設工程、濕地公園建設工程等,進一步增強洲島“城市生態氧吧”功能;實現通城達江——“路(橋)為媒”,通過“山、水、洲、城”相聯工程、一路一景工程等,將襄陽山—水—洲—城串起;實現紫薇香城——“城為景”,通過現藍工程、建園工程、飄香工程、亮化工程,提升襄陽的城市景致;實現文化立城——“文為魂”,通過古城保護工程、文化識別系統、文化產業發展工程、精品文化旅游工程、原創文藝精品工程等,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宜居宜業新襄陽
主持人:當今時代,宜居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話題,對于“宜居城市”,應該包含哪些重要內涵?
課題組:所謂“宜居城市”,就是適宜人類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是一座城市或區域之內生活的居民所感受到的生活質量。“宜居城市”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概念,狹義的“宜居城市”是指氣候條件宜人、生態景觀和諧、人工環境優美、治安環境良好,適宜居住的城市,這里的“宜居”僅僅是指適宜居住。廣義的“宜居城市”是指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協調、經濟持續繁榮、社會和諧穩定、文化氛圍濃郁、設施舒適齊備,適于人類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這里的“宜居”除了適宜居住外,還包括適宜就業、出行、學習、醫療及文化資源充足等。“宜居城市”是城市居民對城市的一種心理感受,其與城市居民的年齡、性別、職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等密切相關。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收入的不斷增加,居民對文化精神的需求不斷增強,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日益強烈,對“宜居”的感受和心理的期望指數也將不斷提高。因此,“宜居城市”的規劃和建設需要充分考慮居民的心理感受、尊重居民的意愿。
主持人:作為學者,怎樣評價一個城市是否宜居呢?對襄陽在這方面工作有哪些建議?
課題組:2007年4月原建設部科技司通過了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立項研制的《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并向社會公布,該標準簡繁得當、權重合理、可操作性強,達到了較高水平。按照《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的體系,一個城市是否為“宜居城市”,可從六大方面來評價:一是社會文明度,包括政治文明、社會和諧、社區文明、公眾參與等;二是經濟富裕度,包括人均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財政收入、就業率、第三產業就業人口占就業總人口的比重等;三是環境優美度,包括生態環境、氣候環境、人文環境、城市景觀等;四是資源承載度,包括人均可用淡水資源總量、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人均城市用地面積、食品供應安全性等;五是生活方便度,包括城市交通、商業服務、市政設施、教育文化體育設施、綠色開敞空間、城市住房、公共衛生等;六是公共安全度,包括生命線工程完好率,城市政府預防應對自然災難的設施、機制和預案,城市政府預防、應對人為災難的機制和預案,城市政府對公共安全事件的成功處置率等。
襄陽建設中國宜居城市應對照宜居的指標體系,厘清要素和要求,結合襄陽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以基礎條件逐步形成、設施設備逐步完善、建設標準逐步提高為原則,通過具體的項目建設來逐步推進。襄陽最有別于其他城市的地方就是有山、有水、有丘陵、有平原,自然形態豐富多彩。“一江碧水穿城過,十里青山半入城”是襄陽的最美寫照。在建設宜居襄陽中,受到破壞和污染的青山需要修復、綠水需要保護、藍天需要清潔。一是實施青山修復工程,與建設國家森林城市配套進行青山修復工程,同時建設便于市民休閑養生和親近自然、走進青山森林的道路及其他設施等;二是實施綠水保護工程,加強對水源的統一規劃和管理,合理分配水資源,大力實施節水性工農業生產,倡導節水性居民生活方式,使水資源利用的綜合效益最優化;三是實施藍天清潔工程,結合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建設,改造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改革落后工業生產工藝,改變過去生活方式,使用清潔能源,減少對大氣可能產生污染的排放,努力做到生產生活低碳化、能源資源節約化。爭取通過若干年的努力,讓襄陽成為漢江上的一顆明珠,讓“漢江中心城,宜居新襄陽”成為襄陽人的驕傲和自豪。
華中旅游城 詩意棲息地
主持人:襄陽在歷史上就是游人高士吟詠賞玩的重要目的地,形成了豐富的旅游意象。如今襄陽應從哪些方面打造旅游意象,以此提高襄陽作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課題組:襄陽在歷史上形成了豐富的旅游意象,包括“名著中的襄陽”“詩詞中的襄陽”“書畫中的襄陽”以及“傳說中的襄陽”等,鑄就了襄陽旅游品牌的重要影響力。經過研究,我們認為襄陽可重點打造以下旅游意象:一是浪漫傳奇的愛情意象,包括青澀甜美的青年男女之戀、浪漫傳奇的人神之戀、經典永恒的武俠之戀等;二是扭轉乾坤的智慧意象,包括卞和獻玉的求真精神、光武中興的政治智慧、隆中對的戰略策劃、釋道安的般若學與凈土思想等;三是金戈鐵馬的戰爭意象,包括秦國大將白起攻鄢、三國戰事之鳳林關之戰和水淹七軍之戰、宋元襄陽之戰與射雕英雄、張自忠棗宜會戰等;四是叱咤風云的帝王意象,西漢末年,出生于棗陽白水鄉的劉秀稱帝,締造了“光武中興”的盛世,被譽為中國十大名君之一;五是俊逸高潔的高士意象,襄陽在歷史上涌現出一大批影響深遠的高士,為襄陽積淀下了別樣的高士隱逸文化,包括司馬徽與南漳水鏡莊、孟浩然與鹿門寺、釋道安與谷隱寺、習鑿齒與習家池、諸葛亮與隆中等;六是詩情畫意的山水意象,包括智慧之山隆中、浪漫之水漢江、詩意之地峴山等。通過對這些意象的打造和傳播,塑造襄陽旅游的重要品牌。
主持人:襄陽旅游的歷史印象和審美意象,為我們詮釋了一個人文薈萃魅力城、詩意旅游棲息地的美好愿景,那么未來襄陽的旅游應如何實現這一愿景?
課題組:未來襄陽旅游業的發展,我們認為應定位于建設華中旅游名城,重點打造“一樞紐兩門戶三目的地”。“一樞紐”即區域性旅游集散樞紐,再現襄陽當年“北通汝洛,西帶秦蜀,南遮湖廣,東瞰吳越”的“上流門戶”地位,使襄陽成為對外招徠集聚游客,對內向其他城市分流輸送游客的集散中心。“兩門戶”即荊楚旅游門戶型城市,以襄陽為重要門戶,輻射“武漢城市圈”“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中的重要城市,飽覽湖北兩圈的旅游勝景;漢江流域旅游門戶型城市,以襄陽為中心,遍游漢江流域的美景。“三個重要目的地”即千年古城旅游目的地、三國文化旅游目的地、漢水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等。
打造中華智慧城
主持人:“智慧襄陽”是襄陽的城市品牌,我們注意到,市社科聯(社科院)課題組就此提出“中華智慧城”的構想,那么襄陽打造中華智慧城有哪些歷史依據?
課題組:襄陽具有近3000年的建城史,積淀了豐富的智慧文化,政治智慧、軍事智慧、宗教智慧、建筑智慧、藝術智慧和商貿智慧等底蘊深厚、內容豐富、個性鮮明。諸葛亮、劉秀等代表了襄陽深厚的政治智慧;兵家必爭之地襄陽,演繹了燦爛的軍事智慧;東晉安定的環境,造就了“東方圣人”釋道安的宗教智慧;襄陽古城池、習家池等是中華建筑智慧的優秀典范;襄陽人杰地靈,孕育了以孟浩然、米芾為代表的藝術智慧;黃金水道漢江,為襄陽孕育了獨特的商貿智慧。這些都證明了襄陽是中華歷史上名副其實的智慧之城,成為襄陽打造新時期中華智慧城的重要依據。
主持人:如今,智慧城市提的很多,中華智慧城提的較少,一個是從技術層面考慮,一個是從城市文化層面考慮,但到底什么是“中華智慧城”,中華智慧城有哪些內涵?
課題組:中華智慧城是以智慧文化為“魂”,以不斷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城市形態。中華智慧城的內涵主要有:智慧文化弘揚城,城市文化塑造中充分汲取智慧文化精髓,使襄陽成為展現中華智慧文化的“有形語言”“無言史詩”“凝固樂章”“動感實景”;智慧人才聚集城,通過培養、引進等方式,打造教育高地與人才洼地,不斷演繹新版的“三顧茅廬”和“隆中對”;智慧生態特色城,充分發揮襄陽山、水、城、洲的生態優勢,打造“山清水秀、天藍地綠、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古城新姿;智慧經濟創新城,采取“智慧經濟創新型”發展模式,智慧型勞動者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體和決定因素;智慧生活體驗城,通過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項目的建設,使市民辦事更方便、出行更便捷、居住更舒適,真正成為宜業、宜居之城。
主持人:中華智慧城內涵豐富、范圍廣泛,襄陽打造中華智慧城,其路徑是什么?
課題組:縱覽歷史,觀照當下,我們認為襄陽打造中華智慧城,重點在于發展教育、弘揚科學、培養人才、鼓勵創新以及營造環境。具體說來,一是智慧之基在教育,打造教育的高地。包括打造基礎教育的至尊版,建設素質工程。打造職業教育的動力版,建設對接工程。打造高等教育的特色版,建設嫁接工程。打造繼續教育的升級版,建設輸氧工程。二是智慧之魂在科學,打造科學的圣地。重點實施“兩胞一區工程”,即構建智慧家庭、智慧單位和智慧社區。三是智慧之本在人才,打造人才的洼地。關鍵在于“三顧茅廬”請人才,放手放膽用人才,量身定制育人才。四是智慧之源在創新,打造創新的沃地。不斷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弘揚和發展傳統智慧,使襄陽成為實踐創新的沃地。五是智慧之場在環境,打造環境的寶地。優化政治環境,優化法治環境,優化社會環境。通過五措并舉,可以實現中華智慧城的復興。
鍛造教育之城、學習之城
主持人:襄陽教育基礎較好,我市課題組最近提出建設漢江流域教育名城的概念,這一概念有什么重要內涵?
課題組:“教育名城”是基于現代社會教育職能分工、資源互通共享、教育交流協作和教育互動開放等教育社會活動而提出的。一座城市成為區域性教育名城的外部要素為:重要的戰略地位、較強的綜合實力、優越的地理區位、通達的交通條件、厚重的人文底蘊、眾多的人口規模等。把襄陽建成“漢江流域教育名城”,就是在襄陽這個區域性中心城市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區位和人口等因素作用下,通過若干年的努力,把襄陽建設成為漢江流域的教育資源富集城、教育活動集聚地、教育成果展示區,建成區域內具有較高的教育現代化程度、相當的教育發展規模和實力,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匹配度和貢獻率高,教育集聚力、輻射力和影響力強的中心城市,建成區域內首屈一指的教育強市和人力資源強市。
主持人:從上述教育名城的概念可以看出,襄陽打造漢江流域教育名城,不僅要抓好學校教育,更要做好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在這方面,有哪些好的建議?
課題組:打造教育名城,不僅要做好學校教育,更要做好全民教育、終身教育,打造一座教育之城、學習之城、思考之城、創新之城。在這方面,關鍵在于“三城”支撐,即“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先進城”“學習型社會模范城”和“人力資源開發集聚城”。打造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先進城,就是形成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體系完善、功能合理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學校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協調發展的終身教育體系,教育的硬、軟實力對襄陽經濟社會發展的匹配度和貢獻率高,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力、影響力強;打造學習型社會模范城,就是倡導終身教育理念,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以個人一生主動自愿學習為基礎,以個性化、多樣化、非職業化學習為特征,以個體發展多樣性、個體享受豐富性為原則,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打造人力資源開發集聚城,就是致力于教育發展與人力資本開發,全面建設學習型城市,將人口規模轉化為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通過“三城”支撐,將襄陽建設成尊師重教、人才薈萃、創新活力、特色鮮明的現代教育名城。
讓城市充滿藝術魅力
主持人:藝術和城市這兩個主題相結合,形成藝術城市的概念,“藝術城市”的內涵是什么?
課題組:“藝術城市”是一種以城市美學和藝術科學為基礎、以公共審美和藝術活動為中介、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城市發展理念與模式。它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充分利用一個城市獨具特色的藝術優勢、地域特點和文化定位,按照“以人為本、以美為先”的原則,綜合運用歷史文化、藝術資源、當代公共藝術和各種環境藝術而形成的以城市建筑藝術、城市公共藝術、城市藝術行為為代表的個性化城市符號。國內外已有許多成功的藝術城市建設案例,如以歷史文化元素為載體打造“永恒之城”的羅馬、以博物館建設為“藝術城市”發展路徑的圣彼得堡、以音樂藝術塑造最美城市的愛丁堡、以地域風貌經營浪漫休閑城市的廈門等,這些都是國內外藝術城市的典型代表。
主持人:襄陽有豐富的藝術資源,如何利用好這些資源,將襄陽打造成為別具一格的藝術城市?
課題組:襄陽構建藝術城市關鍵在于建設“三區”:一是建設富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傳統藝術展示區。襄陽悠久的人文傳統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是創建“藝術城市”的重要資源和寶庫,應當按照“承古惠今、古今融合”的原則與方法,把襄陽書畫、音樂、戲曲等傳統藝術精華的保護、利用與品牌展示結合起來,使傳統藝術的精神潛移默化地滲透到襄陽人民的文化血脈之中;二是建設以發展與創新為驅動的當代藝術引擎地。遵循“藝術城市”建設的客觀規律,將“藝術城市”發展的基礎、手段和目標結合起來,進一步強化藝術引擎地“創意、研發、孵化、產品”功能;三是建設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架構下的公共藝術普及地。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則,對現有公共文化設施和品牌提檔升級,充分發揮圖書館、群藝館、美術館、博物館、藝術中心、大劇院、藝術學校等公共文化場館的作用,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多元化格局下,形成城市“15分鐘文化藝術活動圈”,以“歡樂襄陽”“百里漢江文化長廊”“群星音樂廳”“重大傳統節日文化活動”等文化活動品牌為載體,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優質化。可以想象,我市只要做好藝術與城市相結合的文章,整座城市一定會充滿藝術魅力,散發浪漫迷人之光彩。
擦亮“襄陽制造”城市名片
主持人:制造名城是制造業發展的升華,它的具體內涵是什么,什么樣的城市才能稱為“制造名城”?
課題組:所謂“制造名城”,就是指一個城市的制造業在總量和規模上達到一定的標準,已成為本區域市場重要的工業品生產基地和供應基地,有一批知名制造企業群和一系列特色制造產品在市場占有重要地位,其在生產能力、新產品研發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節能降耗、增加就業等方面已成為全國或世界同類企業和同類產品的領先者,并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制造業城市。如中國的東莞、青島,德國的魯爾區、美國的芝加哥等,都是國內外制造名城的典型代表。與傳統的制造城市相比,制造名城具有以下特點:產品具有國內外市場優勢,有一定數量實力雄厚的、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的大型制造企業;制造企業具有技術優勢,具有很強的產品生產能力、新產品開發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擁有一系列在國內外市場占有重要地位的產品,在質量、品牌、價格,以及產品的生產效率和經營管理上有很強的競爭力;有堅強的金融業支撐;在發展觀上,注重從產業鏈低端向產業鏈高端發展,注重發展在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基礎上的先進制造業,更關注無形資產的比重、技術創新的能力,更重視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高。概括起來,“制造名城”就是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動力,注重勞動者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強調生產與生態的和諧、發展與環境的和諧,堅持高效益、高技術、低消耗、廣就業的發展價值取向,是一種以資源節約型、面向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制造業為基礎的城市。
主持人:襄陽應如何擦亮制造業這張名片,讓“襄陽制造”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課題組: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認為應通過“兩步走”“六大戰略”來實現。“兩步走”就是到2025年,可以先將襄陽打造成為中部地區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到2035年,再將襄陽打造成為中部地區領先和國內一流的制造名城。“六大戰略”就是形成健康的產業形態,擴大市場化的外包和社會化協作,培育專、精、特的配套企業,形成若干各具特色、重點突出的制造產業形態;制定科學的品牌戰略,支持企業創建自主的知名制造業品牌;提供強大的工業制造支撐;培育和發展先進制造技術的研發與設計能力;開發整合國際國內優勢資源、促進本地制造業生產要素優化配置;著力營造“四個環境”,即公平競爭的經營環境、文明誠信的商務環境、安全放心的信用環境和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通過上述“兩步走”的步驟和“六大戰略”的支撐,“襄陽制造”定將成為襄陽一張重要的城市名片,為漢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阜新市供銷社:做好駐村工作?發揮幫扶作用
著力備戰省運會 全民掀起健身潮
市港航海事局開展“迎雙節 走基層”活動
莒縣法院多舉措推進掃黑除惡
守護高考 朝陽交警在行動
大江美城話襄陽
快訊:因車流量大 這些高速實施入口貨車管控
中方森林公安局:讓“娃娃魚”回家
清鎮市百花社區“三措”提高平安建設工作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
[科技局]參加2017長吉圖區域中俄醫藥健康產業創新發展大會
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為失獨家庭購買護理補貼保險
打造綠色經濟生態走廊
微笑通道
建功新時代 展現新作為
市水利局開展向鄭德榮同志學習主題黨日活動
聚焦重點 壓實責任 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中國期貨業協會會長王明偉到延長縣調研蘋果期貨工作
孟津縣生態創建助力農村環境改善
觀瀾街道主要領導人帶隊調研城中村工程建設情況
春天不想“肝著急” 海口醫生提醒定期體檢很重要